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2024-05-20 21:18

1. 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BP神经网络

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2. bp神经网络

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是1986年由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的学习规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构包括输入层(input)、隐层(hide layer)和输出层(output layer)。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思维的第二种方式。这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色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能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现以人工神经网络对手写“A”、“B”两个字母的识别为例进行说明,规定当“A”输入网络时,应该输出“1”,而当输入为“B”时,输出为“0”。

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作出错误的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首先,给网络的各连接权值赋予(0,1)区间内的随机值,将“A”所对应的图象模式输入给网络,网络将输入模式加权求和、与门限比较、再进行非线性运算,得到网络的输出。在此情况下,网络输出为“1”和“0”的概率各为50%,也就是说是完全随机的。这时如果输出为“1”(结果正确),则使连接权值增大,以便使网络再次遇到“A”模式输入时,仍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输出为“0”(即结果错误),则把网络连接权值朝着减小综合输入加权值的方向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网络下次再遇到“A”模式输入时,减小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如此操作调整,当给网络轮番输入若干个手写字母“A”、“B”后,经过网络按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若干次学习后,网络判断的正确率将大大提高。这说明网络对这两个模式的学习已经获得了成功,它已将这两个模式分布地记忆在网络的各个连接权值上。当网络再次遇到其中任何一个模式时,能够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一般说来,网络中所含的神经元个数越多,则它能记忆、识别的模式也就越多。

如图所示拓扑结构的单隐层前馈网络,一般称为三层前馈网或三层感知器,即:输入层、中间层(也称隐层)和输出层。它的特点是:各层神经元仅与相邻层神经元之间相互全连接,同层内神经元之间无连接,各层神经元之间无反馈连接,构成具有层次结构的前馈型神经网络系统。单计算层前馈神经网络只能求解线性可分问题,能够求解非线性问题的网络必须是具有隐层的多层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的特点。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原型研究。从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脑科学、病理学等生物科学方面研究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神经系统的生物原型结构及其功能机理。

(2)建立理论模型。根据生物原型的研究,建立神经元、神经网络的理论模型。其中包括概念模型、知识模型、物理化学模型、数学模型等。

(3)网络模型与算法研究。在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作具体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实现计算机模拟或准备制作硬件,包括网络学习算法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也称为技术模型研究。

(4)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系统。在网络模型与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组成实际的应用系统,例如,完成某种信号处理或模式识别的功能、构作专家系统、制成机器人等等。

纵观当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人类在征服宇宙空间、基本粒子,生命起源等科学技术领域的进程中历经了崎岖不平的道路。我们也会看到,探索人脑功能和神经网络的研究将伴随着重重困难的克服而日新月异。
神经网络可以用作分类、聚类、预测等。神经网络需要有一定量的历史数据,通过历史数据的训练,网络可以学习到数据中隐含的知识。在你的问题中,首先要找到某些问题的一些特征,以及对应的评价数据,用这些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

虽然BP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学习速率是固定的,因此网络的收敛速度慢,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对于一些复杂问题,BP算法需要的训练时间可能非常长,这主要是由于学习速率太小造成的,可采用变化的学习速率或自适应的学习速率加以改进。

其次,BP算法可以使权值收敛到某个值,但并不保证其为误差平面的全局最小值,这是因为采用梯度下降法可能产生一个局部最小值。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采用附加动量法来解决。

再次,网络隐含层的层数和单元数的选择尚无理论上的指导,一般是根据经验或者通过反复实验确定。因此,网络往往存在很大的冗余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网络学习的负担。

最后,网络的学习和记忆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如果增加了学习样本,训练好的网络就需要从头开始训练,对于以前的权值和阈值是没有记忆的。但是可以将预测、分类或聚类做的比较好的权值保存。
请采纳。

3. bp神经网络

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是1986年由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的学习规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构包括输入层(input)、隐层(hide layer)和输出层(output layer)。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思维的第二种方式。这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色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能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现以人工神经网络对手写“A”、“B”两个字母的识别为例进行说明,规定当“A”输入网络时,应该输出“1”,而当输入为“B”时,输出为“0”。

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作出错误的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首先,给网络的各连接权值赋予(0,1)区间内的随机值,将“A”所对应的图象模式输入给网络,网络将输入模式加权求和、与门限比较、再进行非线性运算,得到网络的输出。在此情况下,网络输出为“1”和“0”的概率各为50%,也就是说是完全随机的。这时如果输出为“1”(结果正确),则使连接权值增大,以便使网络再次遇到“A”模式输入时,仍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输出为“0”(即结果错误),则把网络连接权值朝着减小综合输入加权值的方向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网络下次再遇到“A”模式输入时,减小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如此操作调整,当给网络轮番输入若干个手写字母“A”、“B”后,经过网络按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若干次学习后,网络判断的正确率将大大提高。这说明网络对这两个模式的学习已经获得了成功,它已将这两个模式分布地记忆在网络的各个连接权值上。当网络再次遇到其中任何一个模式时,能够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一般说来,网络中所含的神经元个数越多,则它能记忆、识别的模式也就越多。

如图所示拓扑结构的单隐层前馈网络,一般称为三层前馈网或三层感知器,即:输入层、中间层(也称隐层)和输出层。它的特点是:各层神经元仅与相邻层神经元之间相互全连接,同层内神经元之间无连接,各层神经元之间无反馈连接,构成具有层次结构的前馈型神经网络系统。单计算层前馈神经网络只能求解线性可分问题,能够求解非线性问题的网络必须是具有隐层的多层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的特点。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原型研究。从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脑科学、病理学等生物科学方面研究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神经系统的生物原型结构及其功能机理。

(2)建立理论模型。根据生物原型的研究,建立神经元、神经网络的理论模型。其中包括概念模型、知识模型、物理化学模型、数学模型等。

(3)网络模型与算法研究。在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作具体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实现计算机模拟或准备制作硬件,包括网络学习算法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也称为技术模型研究。

(4)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系统。在网络模型与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组成实际的应用系统,例如,完成某种信号处理或模式识别的功能、构作专家系统、制成机器人等等。

纵观当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人类在征服宇宙空间、基本粒子,生命起源等科学技术领域的进程中历经了崎岖不平的道路。我们也会看到,探索人脑功能和神经网络的研究将伴随着重重困难的克服而日新月异。
神经网络可以用作分类、聚类、预测等。神经网络需要有一定量的历史数据,通过历史数据的训练,网络可以学习到数据中隐含的知识。在你的问题中,首先要找到某些问题的一些特征,以及对应的评价数据,用这些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

虽然BP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学习速率是固定的,因此网络的收敛速度慢,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对于一些复杂问题,BP算法需要的训练时间可能非常长,这主要是由于学习速率太小造成的,可采用变化的学习速率或自适应的学习速率加以改进。

其次,BP算法可以使权值收敛到某个值,但并不保证其为误差平面的全局最小值,这是因为采用梯度下降法可能产生一个局部最小值。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采用附加动量法来解决。

再次,网络隐含层的层数和单元数的选择尚无理论上的指导,一般是根据经验或者通过反复实验确定。因此,网络往往存在很大的冗余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网络学习的负担。

最后,网络的学习和记忆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如果增加了学习样本,训练好的网络就需要从头开始训练,对于以前的权值和阈值是没有记忆的。但是可以将预测、分类或聚类做的比较好的权值保存。

bp神经网络

4. BP神经网络

我不是大神。但可以给给意见。

1,遗传算法不能改变BP神经网络准确率低的本质问题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BP神经网络。
2,你的数据是怎么增加的?由原来的80组数据基础上随意组合的?还有你的输出结果是3个等级。期望输出是什么类型?预测输出是什么类型?你判断正确率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会对正确率有影响。
3,BP神经网络的正确率的提高可以通过:一,改变隐层的节点数。或增减隐层的层数。最少一个隐层,最多2个。二,改变传递函数,一般隐层用tansig,输出层用linear或者tansig。
4,最后的方法是不怎么重要的,就是数据的归一化,一般是归一化或不归一化都可以的,都试试。
我都是书本学过,做过点题目,只能给这些建议。

5. BP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能很好地解决不同的机器学习问题。神经网络模型是许多逻辑单元按照不同层级组织起来的网络,每一层的输出变量都是下一层的输入变量。
                                           上图显示了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分层模型,逻辑上可以分为三层:
    输入层 :输入层接收特征向量 x
    输出层 :输出层产出最终的预测 h
    隐含层 :隐含层介于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之所以称之为隐含层,是因为当中产生的值并不像输入层使用的样本矩阵 X或者输出层用到的标签矩阵 y 那样直接可见。
   下面引入一些标记法来帮助描述模型:
    !$ a^{(j)}_{i} $ 代表第j层的第i个激活单元。 !$ \theta^{(j)} $ 代表从第 j 层映射到第 j+1 层时的权重的矩阵,例如 !$ \theta^{(1)} $ 代表从第一层映射到第二层的权重的矩阵。其尺寸为:以第 j+1层的激活单元数量为行数,以第 j 层的激活单元数加一为列数的矩阵。例如:上图所示的神经网络中 !$ \theta^{(1)} $ 的尺寸为 3*4。
   对于上图所示的模型,激活单元和输出分别表达为:
    !$ a^{(2)}_{1} = g( \theta^{(1)}_{10}x_0 + \theta^{(1)}_{11}x_1 + \theta^{(1)}_{12}x_2 + \theta^{(1)}_{13}x_3 ) $ 
    !$a^{(2)}_{2} = g( \theta^{(1)}_{20}x_0 + \theta^{(1)}_{21}x_1 + \theta^{(1)}_{22}x_2 + \theta^{(1)}_{23}x_3 ) $ 
    !$a^{(2)}_{3} = g( \theta^{(1)}_{30}x_0 + \theta^{(1)}_{31}x_1 + \theta^{(1)}_{32}x_2 + \theta^{(1)}_{33}x_3 ) $ 
    !$h_{\theta}{(x)} = g( \theta^{(2)}_{10}a^{2}_{0} + \theta^{(2)}_{11}a^{2}_{1} + \theta^{(2)}_{12}a^{2}_{2} + \theta^{(2)}_{13}a^{2}_{3} ) $ 
   下面用向量化的方法以上面的神经网络为例,试着计算第二层的值:
                                           
                                           
    对于多类分类问题来说: 
                                           我们可将神经网络的分类定义为两种情况:二类分类和多类分类。
   二类分类: !$ S_{L} = 0,y = 0,y = 1$ 
   多类分类: !$ S_{L} = k, y_{i} = 1表示分到第i类;(k>2)$ 
                                           在神经网络中,我们可以有很多输出变量,我们的 !$h_{\theta}{(x)} $ 是一个维度为K的向量,并且我们训练集中的因变量也是同样维度的一个向量,因此我们的代价函数会比逻辑回归更加复杂一些,为: !$ h_{\theta}{(x)} \in R^{K}(h_{\theta}{(x)})_{i} = i^{th} output$      
   我们希望通过代价函数来观察算法预测的结果与真实情况的误差有多大,唯一不同的是,对于每一行特征,我们都会给出K个预测,基本上我们可以利用循环,对每一行特征都预测K个不同结果,然后在利用循环在K个预测中选择可能性最高的一个,将其与y中的实际数据进行比较。
   正则化的那一项只是排除了每一层 !$\theta_0$ 后,每一层的  矩阵的和。最里层的循环j循环所有的行(由   +1 层的激活单元数决定),循环i则循环所有的列,由该层( !$ s_l$ 层)的激活单元数所决定。即: !$h_{\theta}{(x)}$ 与真实值之间的距离为每个样本-每个类输出的加和,对参数进行 regularization 的 bias 项处理所有参数的平方和。
                                           由于神经网络允许多个隐含层,即各层的神经元都会产出预测,因此,就不能直接利用传统回归问题的梯度下降法来最小化 !$J(\theta)$ ,而需要逐层考虑预测误差,并且逐层优化。为此,在多层神经网络中,使用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来优化预测,首先定义各层的预测误差为向量  !$ δ^{(l)} $ 
                                            训练过程: 
                                           当我们对一个较为复杂的模型(例如神经网络)使用梯度下降算法时,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容易察觉的错误,意味着,虽然代价看上去在不断减小,但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是最优解。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采取一种叫做梯度的数值检验( Numerical Gradient Checking )方法。这种方法的思想是通过估计梯度值来检验我们计算的导数值是否真的是我们要求的。
   对梯度的估计采用的方法是在代价函数上沿着切线的方向选择离两个非常近的点然后计算两个点的平均值用以估计梯度。即对于某个特定的   ,我们计算出在 !$\theta - \epsilon$  处和 !$\theta + \epsilon$ 的代价值(是一个非常小的值,通常选取 0.001),然后求两个代价的平均,用以估计在  !$\theta$  处的代价值。
                                           当 !$\theta$ 是一个向量时,我们则需要对偏导数进行检验。因为代价函数的偏导数检验只针对一个参数的改变进行检验,下面是一个只针对 !$\theta_1$ 进行检验的示例:
                                                                                   如果上式成立,则证明网络中BP算法有效,此时关闭梯度校验算法(因为梯度的近似计算效率很慢),继续网络的训练过程。

BP神经网络

6. 什么是BP神经网络?

B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学习过程由信号正向传播与误差的反向回传两个部分组成;正向传播时,输入样本从输入层传入,经各隐层依次逐层处理,传向输出层,若输出层输出与期望不符,则将误差作为调整信号逐层反向回传,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矩阵做出处理,使误差减小。经反复学习,最终使误差减小到可接受的范围。具体步骤如下:
1、从训练集中取出某一样本,把信息输入网络中。
2、通过各节点间的连接情况正向逐层处理后,得到神经网络的实际输出。
3、计算网络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
4、将误差逐层反向回传至之前各层,并按一定原则将误差信号加载到连接权值上,使整个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向误差减小的方向转化。
5、対训练集中每一个输入—输出样本对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整个训练样本集的误差减小到符合要求为止。

7. BP神经网络的介绍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是1986年由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的学习规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构包括输入层(input)、隐层(hidden layer)和输出层(output layer)。

BP神经网络的介绍

8. BP神经网络的介绍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BP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