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石油产业的状况

2024-05-12 00:30

1. 美国石油产业的状况

美国能源部(doe)刊物美国能源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消耗的原油总量中,48%被用于生产汽油等燃料的炼制。由于马力大、耗油量大的多功能车市场走俏,1990年以来,美国汽油消费增加了24%,9、11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受国际初级原料市场价格波动加剧和国内自然灾害,特别是去年和今年频频光顾美国南部有关州(同时也是许多美国大型石油炼厂云集地)的飓风影响,美国国产石油产品如汽油和取暖用油显现出供应吃紧的市场态势,进而引发价格持续上涨。预计2025年汽油消费将比目前水平再增长48%。由于国内生产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进口汽油在美国汽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已从1995年4%猛增至目前的10%左右。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预测,到2025年,美国汽油消费将从目前的890万桶/日增加至1330万桶/日水平,届时,仅汽油一项就将占美国原油消耗的一半。与此同时,柴油、取暖用油和航空燃料油在成品油需求中所占比例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以来,美国国内炼油能力增长幅度还不到1%。造成油品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主要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原油市场持续过剩,油价长期在较低价位徘徊,美国炼油企业在此阶段一直维持在低收益率和低投资回报率状况,大大抑制了投资者对炼油设施的扩建和上马新的炼油厂。事实上,自从1976年以来,美国没有再兴建一座新的炼油厂(只是提高现有设施的生产规模)。目前的石油炼厂数量较 1981年减少了一半以上,而汽油消费却增长了45%。据美国能源部有关部门统计,目前美国的炼油厂已从1981年的324个减少至148个(其中闲置的 4座),这些炼厂分布在全美32个州中,整体原油加工能力为1712万桶/日。过去十年来,有近50家炼厂关闭,而现有的企业也大多设备陈旧老化,各种事故不断。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炼油企业进行大范围重整,如出售、关闭过剩生产设备,导致该行业炼厂数目减少。除了八十至九十年代生产能力过剩因素影响对炼油行业的新的投资外,美国的各种规定,如更为严格苛刻的环境法、清洁空气法、如在空气质量、水质质量、废料和汽车尾气排放上的相关法规,更多额外的政府许可和规定汽油柴油中硫含量的进一步降低,另外,炼厂还需根据联邦标准、州政府标准和地方政府标准要求生产标准各异的汽油和柴油,以及耗费时日去申请更为繁复的政府许可等。清洁燃料标准(如各项环境保护标准的陆续出台,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日趋严格等),这无疑使炼厂生产难度加大,新的资本投入增加。美国有关统计显示,过去10年以来,美国的炼油行业已经投入了大约470亿美元巨资用于环境保护项目,主要是用于生产更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低硫无铅汽油。在此内外环境制约下,不少石油炼制企业高投入、低产出,一些炼厂则因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被迫关闭。

美国石油产业的状况

2. 美国油气工业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工业强国战略的挑战
挑战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可能大幅度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曾是我国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和相当竞争力的关键。然而,中美劳动力成本正在发生此涨彼消的变化。制造业回归美国成为企业重要的选择,而我国制造业如果没有了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唯一选择。
挑战二:我国出口制造业可能会受到巨大冲击,加工贸易有可能衰落。欧美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曾将大量制造生产环节外包到我国沿海地区。当前经过新技术改造的生产方式对要素需求降低,为美国“再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新技术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传统制造业回流美国,进而对我国的出口制造业形成巨大冲击。
挑战三: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作为新一轮产业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控制者,而我们的制造业依然被控制。目前我国制造业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始终处于附加值低、利润薄的阶段,而发达国家则处于价值链高端,而且通过关键技术、产业标准、产品标准等控制了产业的价值链、制造业供应链。“再工业化”是建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息渠道通畅、分销网络广泛合理,市场环境好、交易便捷,而且发达国家民众总体富裕,更具备个性化消费的条件。
挑战四: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创新竞争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还可能加大。美国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进行创新活动,这样既可以迅速实现产业化,也便于产生经济效益,美国政府的职能则是为企业创新活动创造必要条件。相比之下,我国政府虽然也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但在市场导向、制度安排与激励机制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政策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工业强国战略的启示
我们不能简单模仿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措施,但对于共性的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反思美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内在动机,前瞻这一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启示和借鉴意义。

3. 美国石油产业的生产

美国是继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联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油国,美国油气杂志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石油产量为790万桶/日,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9.2%。其中原油产量为570万桶 /日,其余为天然气液(NGL)。目前产量为过去50年来的最低点,比1985年的1060万桶/日下降约25%。美国现有大约50万口产油井,但大多属于“边际”井,根据2003年统计,主要产油区域集中在墨西哥湾、得克萨斯州陆地油田、阿拉斯加州北坡、加利福尼亚州、路易斯安纳州陆地油田、俄克拉何马州和怀俄明州。2003年美国新钻探30151口油气井,其中油井为5694口,天然气井为20011口,干井为4446口。比2002年的钻井数量25536口上升18%。随着物探技术和钻探设备的进步和发展,墨西哥湾深水油田的产量迅速增长,深水油田产量已占美国墨西哥湾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二。由于美国大部分的能源资源集中在联邦政府所属的领地内,而油气的勘探开采受到联邦政府的诸多限制,因此石油产量难以有大幅增长。由于能源投资的低回报,1980年以来石油工业投资大为缩减,导致美国现有的管道运输、炼厂加工等石油供应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产能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成本高于国际水平,环保要求日益苛刻,受此影响,许多炼油厂被迫关闭,有关资料数据显示,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美国没有新建一座炼油厂。美国的石油炼制加工行业主要集中于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纳州、加利福尼亚州、伊利诺伊州、宾西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华盛顿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美国2002年石油炼制加工能力为1676万桶/日,占当年世界总炼油能力8390桶/日的 20%左右。目前美国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油公司主要是埃克森美孚公司、飞利浦大陆石油公司、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壳牌石油公司、Frontier Oil, Marathon Oil等公司。美国能源部在其发表的能源政策一文中预测,美国的石油生产在2020年时将从目前的580桶/日水平下降至510万桶/日,墨西哥湾今后将扮演重要角色,其在国内石油生产中占有的份额将从目前的27%增至2010年的40%。

美国石油产业的生产

4. 美国石油产业的油价影响

(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高位震荡)2003年以来,尤其是今年8月以来的油价大幅快速上涨使国际石油市场再次陷入恐慌之中。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割的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价在短短数周内先后突破每桶40美元和45美元心理防线,并直逼50美元大关。最终于8月20日在冲高至49.40美元后才有所回落。与年初相比油价上涨了约50%。业界人士对油价不断上涨的原因看法较为一致,主要是1、相对于其他商品,石油的垄断性仍较强。为维护售价,石油输出国组织近年来一直采取限产保价的销售战略,只是供应减少。2、国际市场需求呈缓慢增长态势,新兴化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国的石油进口需求大幅上升。3、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伊拉克国内反政府势力扬言炸毁石油生产设施,绑架外国公司作为人质,进行恐怖活动。委内瑞拉国内大选引发政治动荡影响其石油产量和出口,俄罗斯由科斯石油公司偷漏税案久拖不决等事件引发市场恐慌心理。4、石油期货市场上投机交易活动加剧,交易商一遇风吹草动,便乘机大炒一把,对油价的涨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5、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生产能力几近极限,调节石油供应的能力下降。至于本次油价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油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从70年代以来发生的几次石油危机看,每次危机过后总是伴随着高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到来。如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在1973-1975年间出现严重衰退,1979年因两伊战争触发的石油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1981年至1982年的衰退,海湾战争引发的油价冲击则使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陷入1990-1991年的相对温和的经济衰退。因此有经济学家认为,本次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势必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以美国为例,2004年其第一季度GDP增幅为4.5%,第二季度则降至3%。受油价冲击影响,不少美经济学家纷纷调低下半年的经济增幅预测,认为高油价将影响消费者开支,投资缩减,国民实际收入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外贸逆差扩大,并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更有甚者认为美国经济可能会出现滞胀,或在2005年重新陷入经济衰退。但也有一些机构,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则乐观地认为此次油价冲击对美国经济影响力有限,更不会导致新的经济危机出现,理由是,从宏观层面看,国际油市供求关系未出现根本性变化,石油供应量是充足的,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并未明显增加,而且有相当大的石油库存作为后盾,更为主要的是对油价上涨的承受力较以往大为增强,因此在短期内足以应付国际石油市场出现的价格波动。一俟投机活动平息,石油市场即会恢复原有的格局。石油属于战略性稀缺资源,尽管长期以来主要石油进口国厉行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但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无法被有效替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必将会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动荡,特别是中东等主要产油国家内恐怖活动此起彼伏,将始终是国际石油市场供应链中的不稳定环节。因此从较长期间看,油价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引发的需求增加而不断上涨。不排除受临时性因素影响和投机炒作而出现的短期内油价大幅攀升的可能性。从美国看,由于它在经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及时调整宏观能源政策,注重能源构成多样化,加大对天然气资源和核能及其他替代能源的开发力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注重节能,进口渠道多元化,再加上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因此整体而言抵御能源短缺危机的应变能力较过去大为增强,短期油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小。因此虽然本次油价冲击肯定会影响其2004年下半年的经济增幅,但估计尚不至于对其经济活动构成逆转性影响,至于具体影响程度将有待进一步密切关注。

5. 美国历史最大规模石油储备释放,对国际油价是否会产生影响?

首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释放储备规模不及市场预期。与全球原油消费和潜在供应不足相比,显得不足。此外,俄罗斯原油供应实际减少规模未定、乌克兰危机前景不明朗等因素,也加剧了市场对能源供应形势进一步恶化的担忧。会议决定释放6000万桶原油储备,其中包括美国承诺释放的3000万桶原油储备。此前有媒体报道,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可能释放7000万桶原油储备,美国原油储备释放规模为4000万桶。

再者IEA释放原油储备的最大影响是对市场心理的影响。6000万桶原油无助于改变局势,也不足以抵消俄罗斯原油供应的损失。总之,6000万桶是不够的。原油储备的释放可能在短期内提供温和的缓冲,但与俄罗斯原油供应中断的规模相比,还不够。除了供应短缺,购买意愿下降、支付瓶颈、融资困难等因素也可能阻碍交易,加剧油价上涨。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商品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从俄罗斯购买石油、液化天然气、煤炭、金属和食品。

其次,汽油价格上涨加剧了对整个经济的通胀担忧。拜登政府几个月来一直表示,它正在努力降低汽油价格,并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随着油价飙升,一些人呼吁政府暂停征收联邦汽油税。石油买家正在减少从俄罗斯购买精炼产品,这导致俄罗斯炼油厂关闭。码头工人拒绝卸下运载石油和天然气的船只。保险费率飙升,导致船东取消在俄罗斯的船舶预订,这也影响了哈萨克斯坦的石油销售能力。

这些石油储备的释放对油价影响不大。随着美国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布伦特原油一度逼近140美元关口。与此同时,拜登政府正在敦促国内页岩油生产商增加产量,同时试图说服欧佩克国家增加产量以降低美国汽油价格。但效果并不理想。人员和供应短缺正在阻碍美国页岩油行业的复苏,德克萨斯页岩油公司表示他们“无法增加产量”。

美国历史最大规模石油储备释放,对国际油价是否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