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窑的介绍

2024-05-19 11:58

1. 漳州窑的介绍

漳州是中国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漳州月港兴起,漳州窑瓷器成为重要的输出产品,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

漳州窑的介绍

2. 漳州窑的历史渊源

据《平和县志》记载,1513年,平和芦溪等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提督军门王阳明发二省兵众,平定平和寇乱。后为安定地方,选留随军兵众与当地百姓共建平和,其中的江西兵众不乏陶瓷方面的能工巧匠。据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时值漳州月港海上贸易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这些到任的知县便赋予瓷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加以扶持。从平和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尽管其胎釉有别于其他窑口,但其模印或刻画技法、构图与景德镇窑产品如出一辙,这也是其有时被混淆为景德镇瓷的原因。“明代虽然实行海禁,但是到隆庆元年(1567年)全国只开放漳州月港对外通商,并设立专门机构。”林忠干研究员说,就像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带动德化窑、建窑的兴盛一样,月港的繁荣也带来漳州窑的兴盛。不过到了清代禁止海外贸易,漳州窑和福建的很多窑场一样,清初开始逐渐衰落了。

3. 漳州窑的概述

曾被国内外学者称为“SWATOW(汕头器)”、“克拉克瓷”、“交趾瓷”、“华南三彩”等瓷器,经调查与考古发掘,被证实其产地就在漳州。漳州窑是对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窑业的总称,其窑址分布于平和、漳浦、南靖、云霄、诏安、华安等县,以平和的南胜、五寨地区窑址最为集中和具代表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多次考古调查,发现明清时期窑址十余处。福建省博物馆先后对南胜的花仔楼窑址、五寨的大垅、二垅窑址(1994年),南胜田坑窑址(1997年),五寨洞口窑址(1998年)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大批实物资料,取得了重大的发现与收获。 目前,漳州窑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窑的概述

4. 漳州窑的窑品特征

漳州窑出土瓷器多数是青花瓷,还有少量白瓷、青瓷;花仔楼窑址还有蓝釉、酱釉等单色釉瓷和五彩瓷(又称“红绿彩”)。在数众多的窑址生产了大批的陶瓷器,除了一部分供应国内市场外,相当大的部分是为了外销。较大器物(如大盘、大碗等)底足多粘砂。器形有大盘、盘、大碗、碗、碟、杯、钵、盒、罐、炉、瓶、器盖等。青花瓷的纹样有珍禽(凤凰、雉鸡、白鹭、芦雁、喜鹊等)、瑞兽(火龙、麒麟、狮子、蟠螭、玉兔、梅花鹿等)、花草(牡丹、荷花、兰草、折枝花、绣球花等)、杂宝、山水、楼阁、人物(婴戏、高士、高官厚禄、携琴观鹤、刘海戏蟾、魁星点斗等)吉祥文字(福、第、寿、佳、善、正、魁、玉人等)以及开光、锦地开光等等。青花和五彩大盘为出土瓷器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器物。

5. 浅析漳州窑彩瓷

近年来,国内外陶瓷学界对福建省漳州窑明清时期生产的外销贸易瓷进行了研究探讨,使一些外销瓷的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漳州窑明清时期生产的彩瓷也不断在国外被发现,引起海内外重视。本文仅就漳州市博物馆收藏、征集、采集到的部分五彩盘、素三彩香盒及彩瓷标本进行简要介绍及分析。   
  
    五彩四开光狮球大盘  该器为圆唇,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沙足底。足内未施釉,却有溅釉现象,无釉处呈火石红。胎体厚重,胎质灰白,烧结度高,叩之声音响亮。通体施白釉,釉面泛青,釉上绘红绿彩纹饰,盘底绘双狮戏球图案,盘内壁绘四开光花鸟图案,开光外为锦地纹,盘外壁绘四开光折枝花图案。整个器形彩绘图案疏密成趣,圆满完整,与泛青釉底色彩相呼应。釉上彩绘有部分损落现象,说明釉上彩的第二次烧结温度不足。口径34厘米,足径15.2厘米,高6.4厘米,见上图。
  
 五彩“乾坤气象”四开光大盘  该器为圆唇,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沙足底。足内未施釉,有溅釉现象,无釉处呈火石红。胎体厚重,胎质灰白,烧结度好,器物稍变形。通体施白釉,釉色略泛灰。盘内底绘5圈同心圆,外一圈外侧绘花瓣纹,盘内壁绘4个心形开光,分别用黑色料勾勒“乾”、“坤”、“气”、“象”4个字,字体似楷似隶不规范,开光之间有4个矾红色印章纹。口径33.6厘米,足径17厘米,高6.8厘米。
  
    素三彩“福”字香盒盖  圆形盖面,斜弧腹,矮圈足。灰胎,胎质致密。整个器物施绿釉地。盒盖内壁无施釉。盒盖上面有3个模印装饰带,中心是模印行草字体“福”字,施黄釉,隔着2个同心圆,外围是钱纹,钱纹外又一同心圆,外围是3道齿纹。盒座为子母口,口沿无施釉,内壁施白釉,釉面有褐黄锈斑,外壁有模印齿纹。通高3.8厘米,口径6.9厘米图三·左 。
  
    素三彩“寿”字香盒盖  圆形盖面,灰胎,胎质致密,器表施绿釉,器内施白釉,呈细小开片。盒盖顶面中心模印繁体楷书“寿”字,施黄釉,“寿”字有铁红漆。隔着2个同心圆,外围有模印6朵菱形花卉及齿纹装饰。口径6.8厘米,高1.8厘米图三·右 。
  
    素三彩折枝花香盒盖  圆形盖面,灰白胎,胎质致密,器型外施绿釉,釉面莹亮,器形内壁施白釉,盖顶面中心模印折枝花,施黄釉,折枝花涂有铁红漆,隔着2个同心圆外的肩部上分8格,格内有模印花卉纹饰。高1.6厘米,口径6.8厘米图三·中 。
  
     漳州窑是明末清初外销瓷主要生产地,从以前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得知,烧制五彩瓷器的窑址有漳州平和南胜镇的花仔楼窑址、五寨乡的狗头窑址、通坑内窑址,尤以田中央窑址发现的五彩瓷器标本最多图四 ;烧制素三彩有平和南胜的田坑窑、花仔楼窑。从采集的标本及上述五彩大盘、素三彩香盒盖分析,可以知道漳州窑的五彩瓷、素三彩与同一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的烧制方法有着明显区别。青花瓷为一次高温烧制而成,彩瓷则经过二次烧制而成,即器物第一次高温烧造后,在器表施上彩釉第二次入窑低温烧制。五彩瓷器一般胎体都较厚重,胎骨呈灰白色或灰色,胎质较致密,烧结度高。主要施白釉,大部分施满釉,釉色略泛灰或泛青,圈足内一般未施釉,有的有不规则溅釉、沙足底现象。器型以碗、盘为常见,兼烧瓶、罐、盒等器;纹饰主要有花鸟、狮子戏球、飞禽、折枝花、印章纹;大盘盘壁多用四开光或八开光装饰,开光内绘中心主题图案。器物的纹饰繁而不乱,错落有致。釉色多以红色为主,绿色、蓝色、黑色为辅。从调查采集的五彩瓷标本,可以看到彩釉有部分脱落现象,这是由于二次烧成温度不够,彩釉与底釉粘连渗透较差所致。
  
     漳州窑素三彩瓷与五彩同为二次低温釉烧制而成,但两者在色釉的运用上却有所区别。一般认为素三彩瓷是明代正德时期创烧的新品种,其色釉主要为绿、黄、紫或褐色釉,不用红色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婚庆寿辰等喜庆大事用红色,称荤事;丧葬用白、蓝、绿、黄、紫等颜色,称素事或白事,素三彩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漳州窑素三彩主要是以香盒为主,兼烧小壶、小罐、小瓶、小碟、小盘,瓷器表面的装饰手法有模印各种动物、植物、花卉、“福”、“寿”等,还有刻划、描绘的梅花、莲花、牡丹、菊花、仙桃、水禽、花鸟、如意云纹等图案,盒盖是装饰的重点部位。1997年秋福建省博物馆对平和田坑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模印及刻划花素三彩瓷标本,这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一座明代烧造素三彩瓷的民间专业窑址。器形以香盒为主,还有碟、盘、碗、罐、钵、瓶、杯、盏及笔架、墨架等。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素三彩香盒与日本东京茶道资料馆、MOA美术馆发行的《交趾香盒》73至75页的器型基本相似。特别是《交趾香盒》73页图66橘香盒,其模印的纹饰基本与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折枝花香盒的纹饰一样;《交趾香盒》74页图67“寿”字香盒与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寿”字香盒的纹饰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但釉色的运用有所不同。与从田坑窑采集的标本及福建省博物馆对平和田坑窑发掘出土的器物比较,笔者认为,田坑窑的产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显得端庄细腻,模印表现的点、线、面都比较柔和,棱角不分明,刻划线条流畅工巧,色彩高雅,装饰手法丰富多样。而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素三彩香盒却显得古朴隽秀,纹饰繁而不乱,主题纹饰所采用的“福”、“寿”,书体流畅有力,尽显书法功底,折枝花图案在周围纹饰及绿釉的衬托下更为突出。这几款器型显得厚重,模印表现的纹饰棱角分明,浮雕效果强,但线条不太流畅,其气质与田坑窑产品有所不似,可能是漳州市境内其他窑口的产品。田坑窑虽经过考古发掘,但由于窑址未发掘前已经被破坏严重,其中发现的标本与日本的传世品相同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在漳州地区还存在其它窑址烧制的素三彩瓷,与田坑窑相隔不远的花仔楼窑址中发现的少量素三彩,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漳州地区有多少个素三彩窑址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交趾香盒》的器物图版中,看到很多素三彩香盒“涂有朱漆,乃为交趾,实为精美也”。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素三彩香盒也可看到涂有这种漆,在窑址调查和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标本则未看到这种现象,说明这些素三彩瓷在漳州出港外销前,很多产品经再次艺术加工,使其达到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因而漳州窑素三彩瓷外销到国外,便迅速在日本、东南亚等国上层社会流行并受到珍爱。
  
     由于漳州窑生产的青花、五彩、素三彩等产品大量外销,五彩瓷器在国内发现较少,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都发现和收藏有不少传世品。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先生《在马来西亚见到的一些漳州窑瓷器》一文中,提到马来西亚私人收藏家收藏的红绿彩四开光开裂塔章纹盘;新加坡林亦秋先生《漳州窑五彩大盘——裂塔纹饰的研究》一文提到的五彩大盘,其心形开光、印章纹与上述的五彩“乾坤气象”开光大盘的心形开光印章纹类似。日本筑町遗址及滨町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也发现了漳州窑生产的五彩瓷。在漳州窑未发掘之前,日本学者把漳州窑生产的青花瓷称为“吴须手”,把五彩瓷称为“吴须赤绘”,并将其生产窑址定在广东省东部至福建省南部;素三彩被称为“交趾瓷”,被认为是越南的产品。近年来,经中外古陶瓷学者对漳州窑的不断研究,特别是对平和的南胜、五寨窑的多次考古发掘,已揭示了长期以来海内外所谓“汕头窑”、“克拉克瓷”、“交趾瓷”、“吴须手”、“吴须赤绘”的产地就在漳州平和等地。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五彩瓷器、素三彩香盒及大量标本,为研究漳州窑又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为找寻素三彩、五彩瓷的产地提供了新的线索。

浅析漳州窑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