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意义何在?

2024-05-05 08:54

1.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意义何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举措,描绘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既往的工作经验,高度评价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前景、困境、优势、挑战做了客观准确的分析,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目标远大、措施清晰。特别是全会提出的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使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全面和重大变革。这次会议成果必将在我党我国的历史发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时期、决胜阶段。当前,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风险,解决问题需要认清问题,实现全面发展需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科学的发展方式。这次会议通过的《建议》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议》确立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为全党全国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确立了指导方针,为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指明了发展方向。
  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既要看速度,也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质量的统一,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既要发展长处,也要补足短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长处,也有短板,实现全面发展需要补齐短板,提高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这次会议对于确立未来的发展理念,确立科学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需要社会各界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建议》内涵。全会通过的各项文件既是发展纲领,也是战斗号令。只有凝心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规划实质,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只有聚力实践《建议》,才能全心全意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十八届五中全会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意义深远而重大。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意义何在?

2.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说了啥

  亮点一:“中高速增长”与“中高端水平”双重目标
  五中全会为“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应该说,这个目标既切合实际,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要求,也基本具备了实现的条件,但是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的。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工业化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后,那种赶超型的后发优势、劳动力转移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红利”开始消失,而有效需求不足、产业升级所导致的传统产能过剩和“资本沉没”,都会使得经济增长速度转入中速或低速。
  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虽然还没有达到工业化成熟的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因素还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得我国经济在未来五年里可以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并且产业结构升级到中高端。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经过长达30多年的接近年均10%的高速增长,无论是从发展的波浪式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到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实际上这个调整期在2008年就已经来到,只是在“保增长”的刺激政策下有延续了几年。
  另外,从世界经济来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2008年开始,也进入了一个增长缓慢的深度调整期,而已经高度融入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必然要受到其影响。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由3.3%下调至3.1%,国际贸易增速仅为2%,前几年都保持在7%左右。今年二季度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情况为:美国2.7%,欧盟1.5%,日本0.8%,新兴经济体也都比较低,有的甚至是负增长,巴西就是-2.6%,俄罗斯-4.6%,只有印度为7%,但是印度是由于近期调整了统计口径后取得的数据。因此可以说,将“十三五”规划中的经济增长速度适度下调,又保证完成比2010年“翻一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仅是合理的,如果实现,也是成就很大、非常了不起的。
  众所周知,我国今天的经济规模已经比较大了,2014年GDP突破了10万亿美元。按照这个基数,现在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5年前增长1.5个百分点,10年前增长2.6个百分点。现在增长7%,相当于10年前增长18%还多。在世界经济形势如此不好、国内“三期叠加”、产能过剩严重的条件下,中国能够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已经是难能可贵、创造奇迹了。
  亮点二: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将创新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虽然经过前30年的努力,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研发体系,但是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而且就科技水平上来说,总体上也处于落后很多的状态,而改革开放不仅打开了吸引利用外资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技术引进和科技交流的大门。但是就技术进步来说,这30多年里,我们主要还是走着引进、吸收、改造、扩散的路径,真正自主创新的地方并不多,这确实使我国发挥了后发优势,实现了工业快速发展。虽然这是工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也体现出工业化过程中“雁行规律”,中国工业总体上在世界上还处于中间水平。
  但是,由于中国的大国地位、国内资源、环境的约束,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已经超过了同期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技术转让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来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在这个方面,尽管中央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发展观”中也有比较充分的表述,但是像五中全会上提到这样的高度,还是首次,这既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和实施“双创”,依靠创新来建立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思想深化,也是“十三五”和未来中国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导向。
  亮点三:对外开放提出更高要求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个新要求不仅体现了中共中央把握世界大势的战略眼光、统筹内外两个“大局”的谋划能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走向世界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一带一路”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两个“充分利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对外贸易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2997亿美元。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国家及时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使得对外贸易又上了一个大台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最大的工业制造国。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国内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过去那种依靠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和低端产品为主的产品贸易,越来越失去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而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进一步发挥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在过去的10年里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就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大国经济地位、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来说,还是远不够的。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利用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和产能多余两大优势,加快资本、产业和企业走出去,以尽快扩大和提高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能力,必将成为未来十年至20年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而这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也就必然要求我们有新的理念、战略、策略、政策和新的合作方式,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世界经济并在其中发挥主要影响作用,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为与时俱进地建立更公平合理、有效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应发挥更大作用。
  亮点四:强调必须坚持“共享发展”
  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上是四个转型同时进行的:一是工业化、二是市场化,三是城市化,四是国际化。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虽然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明确的共同富裕目标,但是由于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闲置在收益非常低的农业,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发展是硬道理”决定了加快发展处于优先位置,而分配则要服从这个大道理,因此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分配上就处于主导地位。
  上述四个变化,尤其是市场化所产生的“马泰效应”,必然导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当1997年中国经济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尽管内需不足头一次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我国实行了扩大内需政策。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国内消费也由“衣食为主”的温饱型向“住行为主”的富裕型升级,加上基础设施欠账很多,投资空间很大,因而在新世纪的头十年里,受出口和投资的拉动,中国经济不仅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呈现出“重化”工业化的特点,房地产、铁路、公路、基本建设等迅猛发展。
  虽然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行了“反哺”和大量“惠民”政策,财政也开始了由“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大了公共品的供给和“均等化”,使得收入和贫富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成效尚不突出。
  这次全会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并作为指令性指标,不仅充分体现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也显示出党中央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的决心。实际上,“共享发展”不仅是公平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力。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强调的建立经济发展“双引擎”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3. 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哪些看点

据悉,十三五规划将在今年十月出台。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处在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时间节点前的最后五年,十三五规划很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次五年规划。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朱振鑫、张德礼结合历次五年规划的经验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梳理出“十三五”规划的十大关键领域:经济增长、信息技术、服务业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收入分配(关键是扶贫)、人口老龄化、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PPP)、国企改革、军民融合。
  民生证券发布的文章中表示,因十三五规划处于特殊时间节点,这决定了十三五规划将更加兼顾稳增长与调结构:一方面,为完成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GPD平均增速需达到6.5%;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而新经济尚未崛起、人口红利消失、出口引擎失速,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型迫在眉睫。

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哪些看点

4. 2015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哪些看点

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哪些看点?——十三五规划、人事任免最受关注
  (1)十三五规划——收官年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
  作为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从1953年至今,中国已完成12个五年规划(前10个为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于2020年既是“十三五”的收官年,也是中国第一个百年梦想实现的时间节点,因此,这份规划将对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五年做出怎样的安排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人事调整——令计划拟被撤销中央委员资格
  十八大以来,已有100多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军级以上干部被查。其中包括蒋洁敏、李东生、杨金山、令计划4名中央委员,以及李春城、王永春、潘逸阳、万庆良、陈川平、王敏、杨卫泽、朱明国、范长秘、仇和、余远辉11名中央候补委员。
  上述人中,去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做出的给予李东生、蒋洁敏、杨金山、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开除党籍的处分。
  2015年2月17日,官方发布消息:经中共中央批准,中纪委对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广东省政协原主席朱明国,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山西省委原常委、太原市委原书记陈川平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给予三人开除党籍处分待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
  潘逸阳、杨卫泽、范长秘、仇和、余远辉等5人,目前中纪委仍在立案调查中。
  据新京报报道,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将按照惯例追认中央做出的开除陈川平、王敏、朱明国党籍的决定。令计划将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撤销中央委员资格,按规定,将由排名第一的中央候补委员刘晓凯递补,刘晓凯现任贵州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5. 十八届五中全会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4点:
在即将完成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量从世界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在2014年首次达到世界第一位,对外直接投资也由2010年的688.1亿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1231.2亿美元,达到世界第三位。而预计到“十三五”末,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和资金双向流动规模在全球的比重也将进一步上升,通过开放型经济走向全球经济的中心大国,即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将与“开放”紧密相连,全球的资源都会被“请进来”到中国参与配置,而中国也将“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十三五”,将是中国第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制定五年规划。
“站在世界地图前制定五年规划”,集中体现在“一带一路”进入“十三五”规划。这一战略构想将树立“十三五”规划中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东南沿海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扩大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引进来”为主。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已经步入“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阶段。有人预计,未来10年,我国新增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1.5万亿美元左右。这要求中国更自觉地梳理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对接,在“一带一路”的规划中至关重要。这也是中国的五年计划第一次要和沿线国家展开互动。这就要求中国经济从各个层面上都会涉及与“一带一路”有关各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是大国的大事业。
作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基石,也是中国建立创新驱动型国家并“走出去”的根本。“十三五”期间,将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第一个五年,对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升级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 “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当前,中国出口结构中,高技术产品占28.2%,中高端产品则超过60%。在全球全部5313种商品(按全球统一的海关编码计算)中,中国有超过1600种产量占全球第一,超过第 2-5名国家的总和。而在解决了“量”的问题之后,中国制造还面临“质”的考验——这个“质”就是创造新的需求并使之引领全球市场的能力。根据《中国制造 2025》的布局,“十三五”期间,中国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中国制造”将实现从制造引领到创新引领、从供应链战略到价值链战略、从全球销售到全球经营的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还需要完成从产品“走出去”深化到服务“走出去”,而遍布全球的自贸区网络就是为这种深化搭建的一座座桥梁。自贸区战略也将成为我国用全球化视野谋划国际经济合作新方略的重要形式。“十三五”期间,我国自贸区战略将在广度上不断扩展,双边、多边、区域开放合作将全面展开。我国将在已与22个国家签订的14个自贸协定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推进中日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国—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中国—以色列、中国—斯里兰卡、中国—马尔代夫等自贸协定谈判和建设进程,稳步推进亚太自贸区(FTAAP) 建设,适时启动与英国、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其他经贸伙伴的自贸协定谈判。在深度上,中国将不断深化开放与合作的水平,建设高标准自贸区,实现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并将积极探讨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21世纪经贸议题”,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
联通全球的自贸区网络,还将在“十三五”期间为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来巨大的机遇。当前,世界各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技术装备的需求强劲;发达经济体的基础设施面临更新改造,投资需求不断增大。从各自比较优势看,发达国家掌握关键技术,但成套装备和产品价格较高;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但产业较为低端;中国拥有中端装备产能,综合配套和工程建设能力强,但产业亟需转型升级。因此,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可以有效对接各方供给需求,推动全球产业链高中低端深度融合。国际产能合作,就是要推动我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重塑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更加均衡和普惠的全球产业链,从而凝聚未来5年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也将使中国迈上从“产品出口国”到“资本出口国”的新台阶。
成为“资本出口国”的中国,将迎来从工业经济飞跃到金融飞跃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金融机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抗风险能力大幅上升,金融业附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2010末的5%增加到2015年(第2季度)的9%。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由2010末的5%增加到2015年(第2季度)的12%。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措施陆续推出,如存款保证金制度,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汇率改革,允许民营资本组建商业银行等。与国内金融业改革相呼应,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的进程也大大提升。随着“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内金融机构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截止目前,中资银行已在海外设立上千家分支机构。在更好为中资企业、个人提供海外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视野。目前,人民币已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国际支付货币。人民币有望近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篮子,并成为唯一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据估算,如果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全球国际储备将会将1万亿美元转换为人民币,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进而支撑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还会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建设。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成立,充分显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改革国际金融秩序所做出的努力。“十三五”期间,上述金融机构将陆续投入正式运营,必将为中国和全球金融开创新局面。

十八届五中全会

6. 什么叫十五届八中全会

1、没有召开十五届八中全会,只召开了十五届七中全会。
2、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底召开。
3、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全称是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7. 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哪些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本台开辟专栏进行解读,敬请关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今天解读的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们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十三五规划为重要议题,经济指标调整、环境控制、财税改革等或成重点    今天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三五”将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看点。回顾上几届五中全会,制定五年规划都是主要议题,本届五中全会略为不同的是,到“十三五”末,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目标已经确定,就看路线图如何绘制。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GDP增长速度的目标有望降低,而环境以及生态文明的目标将会得到更多重视。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规划涵盖2016-2020年时间段。在这五年中,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将要取得决定性成果,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最后的冲刺。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建议稿提请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    会议认为,在这次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和党的十八大代表对建议稿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扬了党内民主。要全面梳理、逐条研究、尽量吸收,把文件制定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勾画蓝图,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健康中国”有望升为国家最高层次的战略    由于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因此环境控制目标将会在“十三五”规划里作为重点内容,而实现环境控制目标就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高污染企业的GDP,因此“十三五”期间的GDP增长速度有望低于“十二五”规划时期的GDP增长速度。有媒体测算过,要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6.6%即可。    最高领导层在各种场合曾多次表示,GDP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要保持比较充分的就业,同时民众收入要实现稳步增长,因此就业以及收入指标也可能是规划的重点内容。    除经济指标进行调整之外,包括财税改革在内的各方面改革也有望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外界已经预期,人口政策方面也可能出现调整。另外,继“美丽中国”之后,“健康中国”的概念也有望上升为国家最高层次的战略。

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哪些理解和认识

8.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影响和意义有哪些

10月26日至29日,在这里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谋划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之路,这是举国乃至举世关注的议程。
在中国人的眼里,六十年一甲子,寓意轮回与更替。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规划,6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新一个五年规划,我们又将开启一段怎样的新航程?
2016—2020的“十三五”规划,将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并完整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将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将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
风云际会的节点,举足轻重的大国,谋篇布局的规划,人们有理由期待,这个十月会释放更多信号,给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注入强大的信心。
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三种规律”“三大发展”,正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
有外国媒体认为,中国这个远东国度,曾以无法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帮助上亿人摆脱贫困,却也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如今,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庞大的“经济和社会试验”正在促成“一次新的醒悟”。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困惑、纠结和适应之后,在今天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判断已经成为共识。看起来波动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欣慰的亮色、逐渐增加的利好、正在积蓄的能量。经济增速领先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位置,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样的数据表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诠释了历史新起点上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思维,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指向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生态效应改善、可持续性增强、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消除疑虑、保持定力、坚定自信的强大基石。
在全球经济面临巨大变化的今天,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积累起来的经验,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十三五”时期,不管发展环境、条件、任务有何变化,可以确定的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是保持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