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芯微的介绍

2024-05-18 19:40

1. 瑞芯微的介绍

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Fuzhou Rockchips Electronics CO., Ltd)是国内独资的专业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和经国家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专注于数字音视频、移动多媒体芯片级的研究和开发。公司自主研发的RK2606A芯片被誉为2006年度中国最亮的一颗“芯”,荣获“最佳市场表现奖”,迅速成为MP3高端芯片的第一品牌。2007年“瑞芯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控制软件”在第11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与微软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瑞芯微的介绍

2. 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公司创始人

励民,福州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励民先生199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于2001年创办了福州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他具有多年的IC设计公司的领导经验,他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体系,强调“以服务创造价值”的运营理念。在他的领导下,这几年瑞芯公司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取得了令人业界瞩目的成绩,从成立起至今,公司持续赢利,这在中国的IC设计企业里是很少见的。其中,瑞芯的语言复读机主控芯片从2002年起,就持续保持市场占用率第一的地位;2005年底研发成功的RK26XX系列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目前已成为MP3高端芯片的第一品牌,RK2606A芯片更是凭借出色的销售业绩,于2006年底,在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主办的首届“中国芯”评选中,荣获“最佳市场表现奖”。励民先生目前为福建省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软件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并于2007年荣获第二届“福建省软件杰出人才”的荣誉称号。

3. 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历史

2001年成立。公司有20多个员工,在芯片设计算法、系统软件和硬件研发方面各有一位核心研发专家,都是生于60年代,处于人生中黄金时期的资深工程师。2002年,瑞芯在语言复读机上推出了“变速不变调”技术,当年就宣布取得语言复读机主控软件方案市场占用率第一。在复读机方案研发过程中,瑞芯完成了包括单FM、多波段等多项DTS收音方案的研发工作,因此也趁势进入了专业收音机的市场中。2003年,瑞芯完成了一片8bit MCU(3 Stage Pipeline MCU)芯片的研发工作,采用8英寸0.35微米数模混合工艺制程,瑞芯表示“当年实现数百万片的销售”,开始从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公司转型成为芯片设计公司。2004年,开始投入MP3项目的研发。在2005年年底,瑞芯的第一款MP3的芯片终于拿出了样品。同期,整体SoC软件的研发工作也初步完成。在接下来的5个月里,瑞芯开始进行内测工作,到4月份,整体方案达到了可以进行量产的要求。2006年,瑞芯的产品在“五一”期间批量上市销售。2007年,专业杂志《电子工程专辑》将瑞芯公司评选为“2007年中国大陆最具发展潜力的10家IC设计公司”之一。

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历史

4. 瑞芯微,晶方科技,这俩只票,哪一只做长线股票好?

瑞芯微,是属于连续十多个涨停,然后成交额也在不断放大,已经是风险不断累积的过程了,如果持有就等着出现卖点,如果没有买入,还是观望吧。
晶方科技,从周线月线来看,已经是很陡峭了,尤其是月线。都已经是一条直线,风险也比较大,同上面一样,需要更多担心风险。


而市盈率方面也都是450多,已经是被高估了。
这两只股票,如果持有,就等卖出信号,如果没有持有,那就观望更好。

5. 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电话是多少?

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系方式:公司电话0591-83991906,公司邮箱service@rock-chips.com,该公司在爱企查共有6条联系方式,其中有电话号码3条。
公司介绍: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2001-11-25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成立的责任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软件大道89号18号楼。
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励民,注册资本41,680.7万(元),目前处于开业状态。
通过爱企查查看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更多经营信息和资讯。

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电话是多少?

6. 瑞芯微有没有核心技术 答案是肯定的

瑞芯微是一个很不错的半导体企业,在智能终端芯片、电源控制芯片、机顶盒芯片方卖有很大的成就,值得肯定的是这些技术都是由自己研发的。
 
 
 
 为了提高研发效率,更好地发挥公司的技术特点和竞争优势,采取自主研发IP核与采购IP核相结合的研发方式。公司自主研发IP核主要包括视频编解码(VPU)、图像处理器、显示控制器、存储器接口及处理单元、电源管理单元(PMU)等。公司采购较多的为基于ARM架构的CPU、GPU等通用模块IP核。
 
 
 
 瑞芯微公司所推出的RV1126及RV1109安防前端IPC芯片方案,无论是复杂场景适应性、成像质量、画面效果还是细节呈现能力均具备过硬的竞争实力;此外,其安防后端NVR/XVR芯片方案RK3568及RK3588,具备强大的核心处理能力,可有效助力安防监控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去年4月,瑞芯微发布旗下首款人工智能计算棒,搭载旗下RK1808芯片,面向人工智能平台及产品开发者,定位于深度学习工具和独立的人工智能加速器,是一款具备人工智能编程及深度学习能力的设备。目前,瑞芯微高性能芯片已被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多家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企业所采用。
 
 
 
 值得肯定的是,以上的芯片都是以瑞芯微拥有一系列的核心技术作为支持。公司掌握了一系列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在音视频编解码、影像视觉处理、软硬件协同开发、多应用平台开发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优势,这些核心技术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瑞芯微已经取得486项专利,其中,包括465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外观设计专利。此外,公司还拥有26项布图设计权以及223项软件著作权。
 
 
 
 由此可见,瑞芯微在自己的芯片设计领域上,是拥有核心技术的,这也是其能在半导体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资本。

7. 瑞芯微IPO被否,同行财务来解读

惊闻瑞芯微IPO被否,业内公司忍不住要关注一下。
  
 瑞芯微电子是一家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开发的企业。主要专注于数字影音和影像处理、移动智能终端、移动计算等系统集成芯片的研发,应用领域包括平板电脑、TV盒子、游戏盒子、LoT设备、车载智能终端、VR设备、无人机、智能手机、视频监控、运动相机等。按我前公司产品经理的说法,“人家很大的”,当时我们的产品进了瑞芯微的平台,很是沾光了一阵。瑞芯微可是当初我们一心要抱的大腿,如今大腿IPO被否,我不得不关注一下。
  
 发审委会议对瑞芯微电子提出询问的主要问题有3个:
  
 这个问题蛮有意思的,瑞芯微既向英特尔提供研发服务,还向英特尔采购芯片,研发服务的毛利居然有99%,这是一个业务还是两个无关联业务?
  
 招股说明书第213,226,230页有披露,瑞芯微与英特尔合作,开发产品SoFIA 3GR,英特尔向瑞芯微支付开发费,之后瑞芯微向英特尔采购该芯片进行销售。
  
 披露的信息就这么多,不禁让人猜想研发服务的开发成本哪去了?不可能没有开发成本吧。
  
 我认为瑞芯微仍然把开发成本留在了研发费用。为毛不分分清楚呢?
  
 我猜想原因一,分不清。若要分清楚,最起码得搞清楚哪几个工程师做了英特尔项目,做了多长时间。如果该工程师英特尔项目做了一段时间,然后做其他项目去了,这理应分清楚的。这样企业要有相应记录才能据此做合理分摊的。然后其他费用如下文会涉及的IP应用软件摊销,留片费用等都要做合理分摊。我猜想这样的基础数据没有,做这样的分摊太烦,所以所有开发费用一股脑儿进了研发费用。
  
 原因二,想多一点研发加计扣除。2014年还没有出财税〔2015〕119号 文,研发加计扣除适用的是国税发〔2008〕116号文。那时对哪些费用可以加计扣除是比较死板的,费用若不记在研发费用科目,税务局是不会允许加计扣除的。所以瑞芯微很可能出于这个原因把费用留在了研发费用。
  
 进一步的问题来了,这个合作开发知识产权归谁呢?招股说明书没有提啊!这个对加计扣除很关键的,如果知识产权归英特尔,瑞芯微就是受托开发,对应的研发费用是不可以加计扣除的。
  
 发审还询问了开发服务收入的定价依据。我个人认为:其实这有毛依据啊,讨价还价的结果呗!开发出来的芯片由英特尔卖给瑞芯微,瑞芯微再卖出去,看上去瑞芯微在销售这颗芯片上有点像英特尔的代理。研发服务和芯片代理销售这两个业务是合在一起谈的,为了分配利益双方作出如此这般的商业安排。
  
 关于这个企业所得税费用为负数,还是一负负三年,2014年负数达953.03万,发审官觉得不可思议吧。招股说明书第211,249页都有说明,这个负数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变动引起。递延所得税资产明细在第211页有说明。
                                          
 网上对其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评论较多,其造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2014-2016年均为1599万元,由2014年研发加计扣除产生。网上有评论说研发加计扣除是永久性差异,不应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瑞芯微研发费用太多了,把应纳税所得额抵到负数了,都成税务累计亏损了。如果未来有盈利,税务累计亏损在将来是可以抵扣的,所以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瑞芯微自己也说了(招股说明书第212页),每年都产生很多研发费用,一不小心就把应纳税所得额弄到负数,都没机会用到以前年度的税务累计亏损,所以基于谨慎性原则,2015年起不再对新增的研发加计扣除抵扣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我觉得既然瑞芯微已经发现研发加计扣除造成的税务累计亏损在以后年度不一定能有足够利润去抵扣,干脆就谨慎性原则不要确认,为什么2014年还确认在其中?2014年未抵扣完的研发加计扣除额在2019年就到期了,2015,2016年都没能用上这个扣除额,想必到2019年也很难用上。
  
 但是这个其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造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三年都没有变动,他并不是让所得税费用出负数的罪魁祸首。真正原因是另外两项,递延收益和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
  
 其实到这里我的疑问不再纠结于递延所得税资产,而是当年的企业所得税费用为什么是零或者是很小的数。总体来说递延收益和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说明当年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而瑞芯微的研发加计扣除金额很大很大,又一下子把应纳税所得额扣到了负数。所以问题兜兜转转地又回到了研发加计扣除上面。
  
 发审官也纠结到了研发费用,顺着企业所得税负数的问题对研发费用提出疑问“(2)研发人员的认定标准、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以及报告期各年度发生的薪酬总额;(3)同行业上市公司IP与应用软件摊销.”发审充分怀疑研发费用的性质合理性了!
  
 此处先不表第2个问题。第3个问题,参考招股说明书第119-139,191,192,210页,行外人可能会不理解IP是什么东西。这个就是购买的知识产权授权,一般会规定授权期,期满要续则需要再付钱。应用软件就是芯片设计软件之类,比如Cadence。费用也是授权一定期限,到期再续则需再付钱。所以按期摊销是合理的做法。研发加计扣除按照
  
 这些摊销费用计入加计扣除是没有问题的。
  
 再来表一表第2个问题,结合英特尔那个问题中的开发成本问题谈一谈研发费用,发审问什么样的人算研发人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
  
 由于研发加计扣除的利益驱动,许多企业把人员能算到研发的都算到研发了,通俗来说,只要是头衔带工程师的都算到研发。但是细分的话,有些工程师是FAE,也就是现场应用工程师,他们主要到客户那边进行技术支持,那肯定都是量产端销售端的工作了。还有一些产品工程师,主要对量产后的产品进行质量管控,测试程序的优化,和加工厂之间的对接,也是量产端的工作。公司把这些工程师的费用算到研发费用后就可以多申请加计扣除,税务局哪搞得清,公司说多少就是多少了。针对瑞芯微这个案例,究竟FAE和产品工程师算到哪里,我们也不知道。我只能说招股说明书第241,243页披露了瑞芯微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和同行业的比较,从披露数据看瑞芯微还是在中段的,无甚异常。
  
 发审对经销为主的营销模式和大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之间有何关联有顾虑啊!
  
 我们这行一个特点是生产周期长,晶圆3个月+封测1个月,4个月以后客户要的货我现在就要下单。问题是4个月以后客户要多少货我能掐指一算算得准吗?4个月算是标准的,遇上天灾人祸就要更长的时间。遇到新产品起量时,很难判断哪个月起,有可能我备了货市场还没热我还得等。产品量产了,你也说不清啥时候突然掉量了,已经下了单的4个月的货齐齐地在产线上跑着一下子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卖完甚至就死掉了。
  
 这样的行业特点使得企业要设法降低风险,和经销商合作是一种方式。可以让经销商屯1-3个月的货,万一客户起量,经销商的库存可以缓冲一下。但是万一客户掉量,经销商方式对此没啥缓冲作用,公司已下单在线上跑的那4个月货一样要卖很长时间甚至死掉。经销商手上的货卖不出去,也会要求退货或换货。也有业内公司为抢夺市场对经销商比较好,并不需要他们备货,这样的话公司这边就需要备更多的安全库存。这样来看,和经销商合作方式并不能降低存货残次冷备的风险。但是经销商提供了一个压货渠道,若是业绩不够,有些公司会往渠道压一下货,透支下一年的业绩,或者到下一年出现较多退换货。
  
 虽然生产周期长,存货是从晶圆出货开始算的,也就是说最理想的状况库龄应该只有一个月,周转天数30天。如果要加安全库存,那至少60天以上了。
  
 招股说明书第32页批露瑞芯微的2016年存货周转率为2.77,换算成存货周转天数为132天,相当于四个多月的库存。库龄状况不算好吧,发审对存货跌价准备感到不安也无不道理。发审对2015年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增长有疑问,招股说明书第207,208页有披露,但只是说“对基本无销售的产品计提跌价准备”,看来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发审满意。
  
 除此之外我觉得要关注长期待摊费用中的光罩和补贴收入。这里我就不赘述光罩是什么,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光罩相当于模具。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就要做一套光罩,如果新产品最终不能被市场接受,光罩投入也就死翘翘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做十个项目未必个个都成功,很有可能一半都死掉,剩下的一半赚的钱来弥补死掉项目的投入。光罩发生时你说未来一定能收回成本吗?在纳斯达克类似企业对待光罩费用都是一次性进费用的,不会资本化。瑞芯微对光罩费用进行了资本化,在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招股说明书第211页)。补贴收入就是政府的红包呗(招股说明书第244页)。如果没有补贴收入,光照费用都进了成费用,瑞芯微还赚钱吗?
                                          
 企业所得税负数也好,存货跌价损失准备也好,都不重要了。这个表足够让人尴尬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经杀入了红海,赚钱不易,且行且珍惜。

瑞芯微IPO被否,同行财务来解读

8. 瑞芯微为啥要做AI芯片?

传统芯片,比如CPU、GPU有很大的区别。在执行AI算法时,更快、更节能。
(2)工艺没有区别,大家都一样。至少目前来看,都一样。
所谓的AI芯片,一般是指针对AI算法的ASIC(专用芯片)。
传统的CPU、GPU都可以拿来执行AI算法,但是速度慢,性能低,无法实际商用。
比如,自动驾驶需要识别道路行人红绿灯等状况,但是如果是当前的CPU去算,那么估计车翻到河里了还没发现前方是河,这是速度慢,时间就是生命。如果用GPU,的确速度要快得多,但是,功耗大,汽车的电池估计无法长时间支撑正常使用,而且,老黄家的GPU巨贵,经常单块上万,普通消费者也用不起,还经常缺货。另外,GPU因为不是专门针对AI算法开发的ASIC,所以,说到底,速度还没到极限,还有提升空间。而类似智能驾驶这样的领域,必须快!在手机终端,可以自行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AI应用,这个必须功耗低,所以GPU OUT!
所以,开发ASIC就成了必然。
说说,为什么需要AI芯片。
AI算法,在图像识别等领域,常用的是CNN卷积网络,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主要是RNN,这是两类有区别的算法。但是,他们本质上,都是矩阵或vector的乘法、加法,然后配合一些除法、指数等算法。
一个成熟的AI算法,比如YOLO-V3,就是大量的卷积、残差网络、全连接等类型的计算,本质是乘法和加法。对于YOLO-V3来说,如果确定了具体的输入图形尺寸,那么总的乘法加法计算次数是确定的。比如一万亿次。(真实的情况比这个大得多的多)
那么要快速执行一次YOLO-V3,就必须执行完一万亿次的加法乘法次数。
这个时候就来看了,比如IBM的POWER8,最先进的服务器用超标量CPU之一,4GHz,SIMD,128bit,假设是处理16bit的数据,那就是8个数,那么一个周期,最多执行8个乘加计算。一次最多执行16个操作。这还是理论上,其实是不大可能的。
那么CPU一秒钟的巅峰计算次数=16X4Gops=64Gops。
这样,可以算算CPU计算一次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