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将汉武帝本纪写得乱象丛生?

2024-05-19 19:00

1. 司马迁为什么将汉武帝本纪写得乱象丛生?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名刘彻。景帝四年(前153)被封为胶东王。七年(前150)太子刘荣被废,被立为太子。景帝十六年(前141)刘启逝世,刘彻继位皇帝。他一生雄才大略,被人称之为盛世之主。他驱匈奴、平百越、征服大宛,开拓了汉朝的疆域版图;开创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从制度上结束了行政官员由贵族和官宦子弟世袭的制度;施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势力,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制,使此后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基本定型;派遣官员通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制定历法,更加精确地掌握了一年四时日月运行的规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统治集团的认识,奠定了此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然而,汉武帝这些所作所为以及所取得的功绩,《史记·孝武本纪》中几乎是没有记载,有些即便是有记载,也是一笔带过,重点写他如何问神占卜,这不免让人感觉此篇记载颇为怪异。
在《史记·孝武本纪》,我们看到的汉武帝,主要记载是这样一些事情:封禅泰山、热衷于祥瑞、信奉鬼神、大兴土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巡游天下。
封禅泰山
黄帝曾经登临过泰山,后帝舜专门祭祀过泰山。此后在盛世之年或者认为自己有功绩的帝王都会祭祀泰山,把封禅当做是国家的大典。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在泰山下梁父山上开场祭地,报地之功。简言之就是封禅泰山或者封禅。这件事秦始皇干过,汉武帝要进行封禅也算不了什么,可是,他在正式即位的第一年就提出来封禅之事,是否暗喻着他就是一个好大喜功之人?元狩元年(前122),济北王以为武帝将要举行封禅大典,向他献出了泰山及其周围的城邑,武帝接受了。这说明,武帝是时时想着这件事情的。元鼎四年,汉武帝得到了一只宝鼎,公孙卿说这是祥瑞,能和黄帝一样成为神仙,汉武帝大加赞赏,并封他为郎官。他因此积极建议汉武帝封禅,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终于完成了封禅大典,并把这一年改元为“元封”。此后,汉武帝规定每五年就举行一次封禅大典,在这期间,他还多次巡游、祭祀泰山。
封禅是国家大典,记录下来完全应该。但是,首次封禅国家所处的形势、筹备封禅的官员、封禅礼仪当中武帝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司马迁一概没写,只用一句“有主管官员记录在案”把封禅“礼仪”做了一个交代。
热衷于祥瑞
古代皇帝为了表示自己治理国家有方,无不将一些比较特殊的事物称之为祥瑞,就是上天发出的吉祥征兆,汉武帝也不例外。皇家园囿里有白鹿,汉武帝将鹿皮制成货币。郊祀的时候猎获了一头独角兽,有人就说这是一头麒麟。元鼎四年(前113),有一个叫锦的汾阴巫师得到了一只鼎,有人说这是伏羲氏所造,汉武帝就亲自护送回甘泉宫。路上又亲自射死了一只?(音:pao,麋鹿),很多人就借机阿谀奉承,说这是和黄帝一样即将要见到神仙,并建议封禅泰山。元封二年(前109),甘泉宫里长出了灵芝,汉武帝因此大赦天下。
世上有一些祥瑞并不是什么坏事情,以此来说明天下会更好也可以理解,但是,汉武帝把这事却做得有点儿过头,他在位期间多次改元,其中有一个纪元称之为“元狩”(前122——117),就是因为郊祀时得到了独角兽。还有那个“元封”年号,也是得到了宝鼎以后,很多方士官员鼓噪说是天大的祥瑞,借封禅泰山之机改元而得。
怪异的是,这些年份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说《资治通鉴》里就有很多记载,《史记·孝武本纪》里除了这些记载,剩下的基本都是寻仙祭神。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典范,被称之为“史圣”的人这样来写,难道不是一件怪象吗?
信封鬼神
汉武帝当皇帝的第六年,窦太后去世,限制他的人没有了。第三年(前133),汉武帝就求得一位神君,并把她供在宫中,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亳县人薄谬忌上书说,天下最为尊贵的神是泰一神,汉武帝信了,命令太祝(掌管祭祀的官员)在长安东南郊立了泰一神祠并经常祭祀。后来又有人说,古代的天子祭祀三一之神,即:天一神、地一神、泰一神,汉武帝也信了,又命令太祝祭祀。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冥羊神、马行神、地长神、武夷山神、阴阳使者神,汉武帝无不一一采纳。除了这些神,汉武帝还建立了黄帝、夏商周三朝的祭祠,同时还建立了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等主八神的庙宇,即八主祠。
古人信封鬼神,每当重大事件以及节日、忌日都要举行祭祀仪式,这很正常。然而,古代大多数人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即祭祀敬奉而不招惹,因而所有的人尤其是帝王都会祭祀占卜。不过,这种事情一旦成为常态,作为记载历史大事的史书来说,一般是没有必要记载的,除非这个祭祀活动对于某项重大活动有影响,否则根本不记。但《史记·孝武本纪》例外,不但多有记载,而且一反常态,不但每事必记,而且非常详细。这不得不让人多想一想。还有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很多“有名的神祠,天子路过时就祭祀,离开后就算了。”也会让人感觉有点儿怪怪的意味。
大兴土木
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要修建明堂,只是因为他和奶奶窦太后在治国指导思想上有冲突,而窦太后又掌握着实权而作罢。后来,这个明堂还修到了泰山脚下。再就是前面所说的神庙人祠,再加上为了招引神仙修建的楼台高阁,汉武帝虽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修建阿房宫,但是在对外大量用兵的情况下再这样大兴土木,的确是国家很大的负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能够让汉武帝到来,各郡国都修筑道路,修缮宫殿观台和名山神祠,大兴土木之风刮遍全国。
问题在于,一向尊崇孔子,“为尊者讳”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用“曲笔”?或者说,在《史记》这种“一字千金”的史学著作中为什么这些事一点儿也不吝啬笔墨?还有,这些祠庙为什么多在求仙过程中修建?这种让人疑惑不解问题也算是一种怪象吧!
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有一个叫李少君的人,隐瞒了自己的出生、年龄和经历,自称七十多岁了,能驱使鬼物,使人长生不老,汉武帝把他视为仙人,按照他的说法到海上寻求神仙,并干起用丹砂炼黄金之事。过了一段时间,李少君死了,汉武帝却认为他成仙了,还命令一个官吏学习他的仙术,这样一来,燕齐一代沿海地区的方士就有更多的人纷纷前来谈论神仙之事。齐人少翁自称能招引鬼神,据说还让汉武帝见到了非常宠爱的死去的王夫人的相貌,就封了这个少翁为文成将军,并给了他丰厚的待遇。后来这个少翁法术不灵又弄虚作假,汉武帝就悄悄地把他杀了。按理说这事情该明白了吧,不,事情还早着呐!
据说承露仙人掌中的露水合着玉石粉末,经常饮用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就建造了承露仙人盘。
杀了那个少翁以后,汉武帝又后悔了,有人向他推荐自称是少翁学生的栾大,在检验了一番之后,就对他充分地信任,后来还封了他一个五利将军,此后名号更是逐步增加。后来,这个栾大竟然被封为乐通侯。汉武帝除了给这位栾大无数的赏赐,还把卫长公主嫁给了他,栾大的尊贵之名震惊天下。后来这个栾大的法术也不灵验,武帝就把这个“五利将军”杀了。元鼎六年(前111)冬天,公孙卿说是在河南缑氏城上看到了仙人的脚印,汉武帝就亲自前去查看。元封二年,武帝借祭祀泰山之机巡游东海,公孙卿说看到了一个神仙的大脚印,群臣中也有人说看见一位老人牵着狗,说是想要见天子。汉武帝还真的相信了,于是给方士派了驿车,并秘密派出了数以千计的人寻找神仙。
这个公孙卿活的时间比那两个方士少翁、栾大时间长,不知是他接受了前两位的经验教训还是真的比前两位聪明,他在初见汉武帝时就做了很好的铺垫,说:“不是神仙有求于皇帝,而是皇帝有求于神仙。求神仙,如果不把时间稍稍放宽一些,神仙是不会来的。
写这些事情不奇怪,奇怪的是《史记》的一些评论性描写。如:巫师说中了汉武帝病会好,汉武帝就设置祭器礼敬神君。在这件事情之后却有这样一段话:“其实,神君所说的话一般世俗人都知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天子却暗暗高兴。这些事都是秘密的,世上无人知晓。”接受了少翁的教训以后,汉武帝对待方士变得谨慎了一些。在接见栾大时,汉武帝要检验一下他的方术,栾大就表演斗棋,那些棋子就在棋盘上乱撞。《史记》中写到:“皇上不知道其实那只是用磁石棋子和带磁钢棒搞的骗人的把戏。”这些也都是很奇怪的现象。
巡游天下
汉武帝巡游天下十分的多,封禅、建立神庙、给古代的帝王建祭祠、都会借机巡游天下。以至于到了中后期,几乎每年都会走出去。当然,他的巡游另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借机会寻找神仙。以至于有一年天旱,汉武帝只好以祈求降雨的名义出巡。《史记》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时候,天子已经没有出巡的正当名义了。”我们禁不住会想,汉武帝的出巡,除了寻找神仙,难道就没有干过其他事情吗?或者说,究竟是为了寻找神仙而出游,还是巡游天下顺便寻找神仙?
说起汉武帝,人们往往会把他和秦始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秦皇汉武。看《史记》也会发现,汉武帝上面所干的那些事情,都是秦始皇干过的,所以两人的本纪中颇多相似之处。但是,秦始皇除??保?崧啦晃ぃ?ㄆ搅???骋晃淖帧⒍攘亢獾茸魑?凸?ㄒ餐??邢晗傅募窃兀?夥矫婧何浔炯屠锶醇?坏剑?训啦皇且恢止忠煜窒舐穑?/p>有一部电视剧,说汉武帝强行要来司马迁给他做的本纪来看,看后说所写的这事是都有。这种事不是演义就是一种美好愿望,汉武帝如果真看到这个本纪,不马上杀了他也算是能忍了。有一种说法是,任安参与太子刘据起兵讨伐江充,兵败判死。在狱中任安希望司马迁相救,司马迁写了一封回书,这就是司马迁另一著名的文章《报任安书》。任安被处斩以后,狱吏在搜查遗物时发现了这封书信。因信中有他所以蒙受奇耻大辱还顽强地活了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汉武帝勃然大怒,于是将史记手稿付之一炬。这倒比较符合汉武帝的行事风格。
在《报任安书》当中,司马迁认为自己所受宫刑是人生最大的屈辱,已经不能和一般的平常人相并列在一起的,是和秦国的景监,汉文帝时期的赵谈这些太监差不多,为天下贤士看不起。而他的受刑,又是缘于为李陵说情,这种“因言获罪”的事情又是文人官员永远都想不通的,何况司马迁自认为与李陵并没有私益,完全是出于公心。汉武帝虽然是“明主”,却根本不明白这点,以为这是借机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将他下狱。贰师将军李广利是谁?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兄弟,李夫人是汉武帝当时最宠幸的妃子,为了让李夫人高兴,武帝要提拔李广利。出征匈奴,李广利是主帅,没有功劳,人家一样被封侯,看你有什么脾气!
司马迁觉得自己虽然怀有一颗“拳拳忠心”,却有口难辩,又被加上“诬上(皇帝)”的罪名,而汉武帝最终还真的听从了审理官吏的意见,判处司马迁死刑。死刑可以有两种办法顶罪,一是花钱赎命,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家里没有钱,为了《史记》的完成,只能接受这种最屈辱的刑法。
到了这儿,我们应该明白汉武帝在司马迁眼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明主”了!或许还能明白《孝武本纪》里的怪象。

司马迁为什么将汉武帝本纪写得乱象丛生?

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了司马迁得罪汉武帝受到了哪些酷刑

司马迁受了什么酷刑?司马迁为何受到宫刑?宫刑,又称腐刑、阴刑、胥靡之刑、椓刑或宫,中国古代的一种残酷的刑罚,受刑者会丧失性能力和生殖能力。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受宫刑呢?

有人说,司马迁写《史记》,由于批评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所以惹恼了他,但是汉武帝又不能明里阻止,所以就用除死刑外最残酷的刑罚来惩罚他,打击他的精神和意志,打击他独立进行历史评判的价值追求。这是封建帝王的惯用术,不仅阉割肉体,而且阉割精神。作为封建帝王,汉武帝有钳制思想的动机,也有钳制思想的劣迹,但是说他因此而阉割司马迁,还是有些冤枉了他。

让我们还是回到公元前99年,来回顾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吧。这一年,李陵攻打匈奴战败的消息传来,汉武帝极为郁闷,责问大臣,陈步乐无奈自杀,公卿随后都将战败的责任推到李陵身上。司马迁不以为然。司马迁不以为然,汉武帝应该是不知道的。司马迁的地位不高,他也不敢主动发言,但是这个场合他在场,在伴君如伴虎的时代里,这种情形也就是多了一份危险。

汉武帝突然点名让他说说看法,是他不以为然的表情让汉武帝有所洞察,还是仅仅一个偶然,这已经不能够被复原了。总之,汉武帝让司马迁发言,而司马迁也想发言,于是,他就慷慨陈词起来,中心意思就是替李陵辩护。这一下子,突然,皇帝就恼了,认为他是在诋毁李广利。
李广利是这次讨伐的主力,而李陵不过是个协助。为什么一涉及到李广利,汉武帝就那样敏感呢?因为这涉及到他的用人路线,李广利是他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而他的用人路线是不允许被怀疑的。

皇帝发怒,这事就不太好办了。皇帝也没有直接就处置司马迁,而是将他交给了廷尉审理,审理的最终结果是诬上。案情并不复杂,司马迁被判死刑。但是司马迁不想死,不能死,原因我们知道,这就是他在写作《史记》,他在进行着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伟业,因此,他想继续活下去。然而,由于得罪了皇上,活下去的想法要实现也就很难。

在当时,基本有三种途径可以免死。第一种途径,祖上有功于国家,有先皇颁发的丹书铁券,这时候拿出来,可以免死。比如萧何的子孙曾经多次犯罪,就拿出了汉高祖发给萧家的东西,得到了赦免。第二种途径,家里有钱,可以多捐,然后免死。
这是汉武帝时期的特殊政策。由于对外战争消耗巨大,国家财政紧张,犯人交钱免罪成为一项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第三种途径,就是接受宫刑,可以代替死罪。但是这样做,终生抬不起头来,让人觉得为了求生而自甘低贱。

司马迁的祖上没有功劳,家里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他只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就是接受宫刑,交出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东西。当然,这也需要胆量。因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宫刑的死亡率很高。在接受宫刑之后,司马迁能不能存活下来,这个也是个未知数。但是他别无选择,除非他放弃《史记》的写作。

接受宫刑,又叫做下蚕室,也就是行刑后,要将受刑人像蚕一样的养起来,以提高受刑人存活的机率。司马迁就有幸活了下来。对于以宫刑免死的细节,司马迁并不愿意多说。但是他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其实是透露了实情的。
他说:“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他的那句非常有名的名言的语境。他说“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如果伏法受诛,其实就是轻于鸿毛,他不想这样去死,即便受到世人的轻贱和非议也要活着。

司马迁活下来的目的成功了,《史记》名传千古,他又夺回了自己的话语权,尽管是在许多年以后。人们都说汉武帝以宫刑这种下作的手段惩罚他,而不愿深究他当初甘受宫刑的痛苦选择。在这一点上,汉武帝确实受了冤枉。首先,具体的处罚措施并不是他确定的,而是廷尉审理的结果。其次,判的是死刑而不是宫刑。但是,他的这点冤枉如果与司马迁的惊世奇冤相比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围线此事的最可笑的一种看法是,汉武帝顾及历史评价,不敢处死史官,只能对司马迁进行羞辱。所谓不敢处死史官,无非是怕未来的舆论报应。这种看法为什么可笑呢,因为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曾说过一句话,她说,我是从来不信阴司报应的。一个大户人家的管家奶奶都不怕的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会怕,那又怎么可能呢?

3. 汉武帝时期,有12个酷吏存在,那这个现象是不是和汉武帝有关呢


汉武帝时期,有12个酷吏存在,那这个现象是不是和汉武帝有关呢

4. 司马迁在《史记》里是怎样评价汉武帝的?

司马迁是伟大的,尽管他的心里恨着汉武帝,可是却没有放弃一个史官的原则,那就是忠于历史.他看到了汉武帝专政,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可也看见了武帝的丰功伟业.如果,他对汉武帝的评价仅只是赞美,那他的名字早被历史的波涛淹没了,如果他的汉武帝仅仅是指责,那也早被人们当作是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忘记了.他把对汉武帝的恨当作了私人感情,把公正当作著书的原则,也就是这种公私分明,让他对里的人物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因为作者看问题的视角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才会让在历史的天空灿烂夺目.不过,他关于汉武帝的记载也实在是少,后人传说因为汉武帝看见写自己的那段后龙颜大怒,去掉了那部分.

5.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的评价公正吗?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的《史记》对武帝一代历史记载比较详尽。但是因为汉武帝对司马迁施了宫刑,司马迁出于个人情感,很难客观公正评价汉武帝。这也是历代史学家早有定论的,所以《史记》有“谤书”之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的政策负面描写较多,时不时暗藏讽刺。对汉武帝所宠爱的人多作讥贬,包括霍去病,卫青等一代名将,具体描写好处比较少。而对不受汉武帝重用的人描写则比较多,例如对李广。
对于汉武帝的封建专制统治,司马迁则予以揭露。揭露汉武帝的残暴虚伪,奢侈纵欲。《封禅书》所记汉武帝大搞“鬼神之事”,《酷吏列传》所记酷吏,则绝大部分是汉武帝时的官吏。如司马迁用讽刺的文辞,揭露了武帝的爪牙张汤等酷吏的凶残和奸诈,活龙活现。
司马迁不但承认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还试图从历史生活现象中,去寻求历史变化的原因。如他写《平准书》时曾说过:“作《平准书》,以观事变”。这篇《平准书》先记汉初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后述由于汉武帝拥有汉初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引起了他的内外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连年用兵的问题,其结果使财政困难,经济破坏,由此而引起了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变化,等等。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的评价公正吗?

6. 汉武帝晚年做了哪些错事?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一生成就卓著,在军事、内政、文化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在他数十年励精图治下,大汉王朝迈入了鼎盛阶段,史称“汉武盛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开创空前丰功伟绩的帝王,却在自己的时候昏招频频,接连犯错。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汉武帝晚年做了哪些错事?

一、穷兵黩武
在汉武帝晚年犯的诸多错事中,穷兵黩武,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当排在第一位。汉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饱受北方匈奴的袭扰。汉初几代皇帝一直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努力发展国内经济,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期,汉王朝已攒下了一笔非常丰厚的家底。于是,汉武帝开始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击匈奴,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当一份又一份的胜利捷报传送到长安,当大汉王朝的版图越来越庞大时,汉武帝开始变得飘飘然。他不顾连年征战给国家带来的沉重负担,坚持对外拓边。汉初几代皇帝留下的家底全部消耗殆尽后,他又通过强硬手段从百姓身上盘剥。为了实现自己的千秋伟业,汉朝百姓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杜甫在《兵车行》中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虽然杜甫此处是借汉喻唐,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汉武帝执政后期民生之疾苦。

二、“尧母门”风波
公元前94年,汉武帝的宠妃赵婕妤(钩弋夫人)怀胎十四个月后生下皇子刘弗陵。老来得子的汉武帝非常高兴,他对身边人说:“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于是将钩弋夫人寝宫外的大门更名为“尧母门”。尧是上古圣君,汉武帝将幼子刘弗陵和尧相提并论,足见对这个孩子有多看重。可问题是,当时皇后卫子夫、皇太子刘据都并无过错。汉武帝莫名其妙搞出一个“尧母门”事件来,这不仅给皇后、太子造成很大的压力,还给朝廷里那些投机分子带来想象空间,许多人借此推断出皇帝有废长立幼心思,后来的“巫蛊之祸”根源就是从这里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怀胎十四个月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钩弋夫人怀胎十四个月后生下刘弗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史书中夸大其词;二是汉武帝被绿了。

三、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发生的最大一起政治事件。汉武帝宠臣江充在彻查“巫蛊案”时声称在太子宫中发现大量诅咒汉武帝的巫蛊木人。太子害怕坐以待毙,遂起兵造反,结果汉武帝亲自出手镇压,太子兵败后自尽,受此事牵连者多达数十万人。
“巫蛊之祸”导致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子叛父,父杀子”,并使皇后、太子及其大批朝廷上层人物被诛杀。这不仅严重损害了皇室的权威,同时也极大动摇了汉朝的国本。汉武帝后来面临没有合适继承人的尴尬处境,最终只好将皇位传给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结果造成了的霍光专权的局面。
“巫蛊之祸”结束后不久,汉武帝又开始后悔自己对太子刻薄寡恩才导致他不得不反。于是他一面追思太子,一面下令铲除那些在“巫蛊之祸”中立功的人。这些人原本都是受皇命去镇压太子,结果却因皇帝反悔而一命呜呼了。古人云“伴君如伴虎”,汉武帝却是比老虎更可怕。

四、逼走李广利
李广利是汉武帝后期的汉军主要将领,同时也是汉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刘髆的舅舅。太子刘据死后,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李广利和刘屈氂是儿女亲家)商议想拥立刘髆为太子。“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本是人之常情,可是汉武帝知道此事后却极为震怒。他下令将刘屈氂腰斩于东市,同时还将李广利的家人也都抓入大牢。当时李广利正带着大军与匈奴交战,虽说李广利的军事才能平平,可将在外,皇帝在后方将他家人全打入天牢这算是怎么一回事,最起码也要先把李广利召回朝廷再下手也不晚。
李广利自知处境不妙后就下定决心要马上找匈奴火拼,希望立下不世之功给自己及家人抵罪。打胜仗本来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一系列条件,李广利急于求成,孤注一掷,结局自然是灾难性的。他带着七万人深入敌境,结果遭匈奴大军突袭,七万汉军将士就这样葬送在李广利的“豪赌”之中,而李广利本人则在兵败后投降了匈奴。
虽然此事结果是李广利兵败叛逃,但究其根源却是汉武帝不能忍一时之气,急于对李广利的家人下手。也许皇帝当久了真以为天下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可事实却是“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

7. 史记乃是被汉武帝进行了阉割刑罚的司马迁所著,他为何能够允许史记流传于世呢?

说起《史记》大家可能都有很深刻的印象,这一本书是西汉的司马迁所著。被鲁迅评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可见这本史书在历史上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是司马迁曾经因为得罪过汉武帝被处以阉刑,那么汉武帝怎么会允许他所写的书流传于世呢?

当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凌因为投降匈奴,这让汉武帝非常的生气,命令把李凌一家老小全部判刑,当时司马迁和李凌的关系非常的好,于是便开口向汉武帝求情,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当然不会在乎司马迁反而把气撒在司马迁身上,把司马迁阉割,也就是变为太监。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耻辱。司马迁几次想寻死,但都被人拦了下来。于是司马迁便开始写《史记》。

由于司马迁本身就出生于史官。再加上年轻时到处游历,知道很多历史典籍,于是便有了想把它写成一本书的冲动。当时的汉朝是由史观的专门负责编写历史。因此司马迁虽然得罪了汉武帝,但是他写《史记》这一本书在当时是受到保障的,因此汉武帝并不会第二次再惩罚司马迁。再加上实际这本书中并没有特别批评汉朝与当时的执政者汉武帝,因此汉武帝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最后一点就是史记是由汉武帝去世以后才开始逐渐传播开来,由司马家的子孙们开始传播司马迁这位老祖的著作。再加上史记这本书确实有很高的含金量,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于是人们便开始阅读,史记也因此开始出名。

史记乃是被汉武帝进行了阉割刑罚的司马迁所著,他为何能够允许史记流传于世呢?

8. 《史记》是一个人屈辱奋进的巨作,汉武帝时期到底在司马迁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最终走起

司马迁为什么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