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024-05-18 14:37

1. 敖包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敖包会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欢聚一起,欢度此节日,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头堆。“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
人们常常到敖包祈祷、还愿,病愈的人则在敖包上留一件病时旧物,表明是神压服了病魔。有的敖包兼有路标或界标的作用,路过敖包的人一般均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敖包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

敖包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 敖包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一般都在农历五月至七月举行,那么敖包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敖包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敖包节是蒙古族图瓦人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到七月中举行,而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虽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节日的庆祝却与别的蒙古人略有不同。 
          敖包节简介: 
         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这是蒙古族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节日,一般都在农历五月至七月举行,而在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虽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节日的庆祝却与别的蒙古人略有不同。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头堆。“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
         敖包节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当草原上鲜花怒放、气候宜人时,当地喇嘛会择一吉日,举行祭典活动以喜庆丰收,并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在蒙古语中,“敖包”就是“堆”的意思,择一块水草丰美、清幽之地,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有的在石堆上架满一簇簇树枝、有的竖立木幡杆,无论是树枝或木杆,上面都插满五色风马旗。
         在天地一色、漫漫草原上,敖包如同草原中的导航标志,让来往通行的`人,能够藉由敖包所处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方位。蒙古人对于这个有草原保护神之称的敖包非常的尊重,每逢路过,总是远远望见就下马跪拜。
          敖包节的活动形式: 
         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时正值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有的一个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

3. 包是什么,敖包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敖包节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到七月中举行,届时蒙古人欢聚一起,欢度此节日。那么。接下来,就和我一起到  蒙古族文化  中了解关于敖包节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都有哪些吧。
     
      敖包节简介:     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这是蒙古族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节日,一般都在农历五月至七月举行,而在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虽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节日的庆祝却与别的蒙古人略有不同。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头堆。“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
     敖包节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当草原上鲜花怒放、气候宜人时,当地喇嘛会择一吉日,举行祭典活动以喜庆丰收,并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在蒙古语中,“敖包”就是“堆”的意思,择一块水草丰美、清幽之地,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有的在石堆上架满一簇簇树枝、有的竖立木幡杆,无论是树枝或木杆,上面都插满五色风马旗。
     在天地一色、漫漫草原上,敖包如同草原中的导航标志,让来往通行的人,能够藉由敖包所处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方位。蒙古人对于这个有草原保护神之称的敖包非常的尊重,每逢路过,总是远远望见就下马跪拜。
      敖包节的活动形式:     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时正值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有的一个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

包是什么,敖包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4. 祭敖包是哪个民族的 祭敖包的来历和风俗

 导读:中国那么多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更是数不胜数,不是当地民族,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节日,一般是挑比较出名的节日来查询了解。那么,你知道祭敖包是什么吗?祭敖包是哪个民族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祭敖包的来历和风俗,一起去看看吧。
     
      祭敖包是哪个民族的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每年的农历5月12日、13日是牧民的祭敖包日。但是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有的地方是在农历五六月份,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有的一个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
    祭敖包的来历和风俗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
   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
     
     祭敖包蒙古族祭祀天地日月和大自然的节日,过节的地点选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各家各户都携儿带女并各自带上一道拿手的好菜或上好的食品,团聚在中间植有被尊为“神树”的敖包周围,焚香点烛,每人往树上绑一根布条(布条以白色为主),再抱一块石头堆加在敖包上,然后各自拿着从家中带来的食品,由年长者带领绕着敖包一边念经唱歌,一边不断向上撒着食品,绕完三圈后,参加者不分老少都要向敖包跪拜磕头,祈求上天降福于人间,祈求风调雨顺,牲畜兴旺。礼毕,开始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并宰羊煮肉、载歌载舞,然后全村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烤肉、喝奶酒、共同欢度节日。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的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这里祭拜,祈祷人畜兴旺。
    祭敖包的祭祀习俗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等,汉语的意思为"堆子"。 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中华全国风俗志o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过去内蒙古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

5. 火把节、敖包会、芦笙节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达 斡 族——敖包会(本地区的少数民族节日).

火把节、敖包会、芦笙节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6. 敖包节的由来?

敖包节源于萨满教。
具体由来:
敖包本源于萨满教,玛尼堆源于苯教,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和苯教在斗争中结合,形成当地特色佛教叫做藏传佛教,玛尼堆就是一个例子。藏传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传之后,敖包崇拜也与玛尼堆崇拜有了相似之处。
例如都会插经幡、树枝,人们路过的时候会跪拜、转敖包转玛尼堆祈福。在标志性地形上面,会有敖包或玛尼堆。蒙古民族会在辽阔的草原上砌一个敖包,藏族会在湖边、山口上堆一个玛尼堆。
所不同的是,敖包是专门修葺的,一次建成,一般会比较高,整齐,而玛尼堆比较随意,是人们希望得到神的保护时找块石头加上去的。特别是路边的玛尼堆,都是藏民一块一块石头堆起来,路过的人多了,玛尼堆就越来越大了,例如著名的加昂玛尼堆(青海玉树州新寨),东西100米,南北40米,体积约1万多平方米。

扩展资料:
敖包节的意义:

蒙古族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认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敖包节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敖包节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发掘、抢救、保护敖包节,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敖包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敖包

7. 蒙古族节日:祭敖包(中国传统节日)

简介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把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  祭敖包: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贞地区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报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笼一堆火,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中,人们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心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和幸福。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等,汉语的意思为"堆子"。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中华全国风俗志o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过去内蒙古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  一、起源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内蒙乌审旗的哈德亨、艾古尔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就是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关于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尔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成为某一氏族,某一苏木、某一区域的保护神。方观承《从军杂记》云:"峰岭高处,积乱石成冢,名鄂博,谓神所栖……"纪昀《乌鲁木齐杂记》云:"鄂博者,累碎石为蕞以祀神……"所以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  二、传说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三、主要形式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也是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5月12、13日是牧民的祭敖包日。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的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这里祭拜,祈祷人畜兴旺。  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时正值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有的一个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带着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祭品赶来敖包处。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  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等祭品撒向敖包,然后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将带来的石头添加在敖包上,并用柳条、哈达、彩旗等将敖包装饰一新。  祭典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投布鲁、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四、意义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此外,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还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蒙古族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祭敖包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发掘、抢救、保护祭敖包,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节日:祭敖包(中国传统节日)

8. 祭敖包是几月几日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在每年的农历5月12日或13日。
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有的地方是在农历五六月份,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有的一个旗-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
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祭品赶来敖包。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上喇嘛、穿起法,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为了人畜兴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