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占款的关系

2024-05-19 18:53

1.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占款的关系

关系: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降低银行流动性。外汇占款指:
人民银行收回外汇而放出人民币的数量。
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当上调准备金时,流动性变差,如果外汇占款上升,可以对冲一下上调准备金而带来的流动性问题。
相关概念:
存款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外汇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占款的关系

2.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指的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时应上缴中央银行的比例.例如商业银行吸收了10000元的存款,如果当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的话,要上缴100元给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就会缩紧银根,到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减少,反之亦然。

扩展资料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视角看,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均受经济增长增速的影响,可以说,GDP增速是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根本原因。
在实际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央行根据M2增速,尤其是M2实际增速与目标增速的差距来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M2增速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直接原因。
在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三个因素中,外汇占款的增减是央行所无法控制的。根据过往的货币政策实践,央行根据外汇占款的增减,被动地进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所以,外汇占款增速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外部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定准备金率

3. 请简述若央行决定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会如何影响市场货币供给?

如果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会有效增加市场的货币供给量。例如每下调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8000亿元左右的货币供应量。一:降准是央行货币政策之一。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可贷资金数量从而增大信贷规模,提高货币供应量,释放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二:通过降准,一是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使商业银行可以有更强的信贷投放能力,准备金下调以后,银行的资金相对更宽裕,对于投放信贷是有好处;二是通过资金的流动性相对宽松,有助于市场利率水平下降。三:这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之后,商业银行可以获得约150亿元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后,也有助于银行在未来能够提供更低的融资成本和信贷资金。同时,不排除接下来将MLF利率下调来影响牵引LPR利率的下调,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四:央行称,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调控,兼顾内外平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五:2019年7月份数据显示: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环比下降36.14%,下降幅度超出市场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为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较前值下降0.22个百分点,信贷成为拖累社会融资规模的主因。与此相对应的是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仅增长4.8%,信贷市场上需求同步下行。六: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2020年应对疫情时人民银行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5月以后力度就逐渐转为常态,今年上半年已经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七: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

请简述若央行决定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会如何影响市场货币供给?

4.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对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有何影响?投资如何变化?总需求如何

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利率的影响是通过先影响同业拆借利率,然后再传导到市场,对市场的生产产生影响。详细说明如下:
首先要搞清楚短期的利率波动受货币的供给关系影响。同样的,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短期波动也是受货币供给供给关系的影响准确说是准备金(非法定准备金)供给。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导致同业拆借市场中对准备金需求的上升,进而导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那么传导到市场中就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投资成本增加投资减少,产出减少,产出减少收入降低,总需求降低。另外也可以解释为,市场利率上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货币需求就会减少,会导致Y=C+I+G+NX中的C下降,进而导致Y下降了。
还可以补充一下,就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货币乘数的作用下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货币供给紧张,利率上升。

5.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是否符合国际标准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货币管理当局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持有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其中规定的比例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再将对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要求与存款类金融机构某种指标相结合,来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和监管要求,就是一种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美国联邦储备局在正式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实际上执行的一直都是一种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但其具体操作却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革。考察这种变革,对于我国相关政策的实施会有一些借鉴意义。

  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创立初期,以提供短期流动性为目标的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建立的联邦储备银行体系,扮演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主要目标是满足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以缓解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作为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银行,要求按照其活期存款一定比例持有准备金,但这种比例因地区而异:中心储备城市的银行为18%,储备城市银行15%,乡村银行12%。后来由于这种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给成员银行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1917年美联储降低了相应的准备金率,中心储备城市的银行为13%,储备城市银行10%,乡村银行7%。成员银行的定期存款准备金率降为3%。

  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二战前,存款准备金制度转向以影响信贷为目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联储逐渐转变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从原先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开始转向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目标。但直到二十年代末,由于再贴现率总体上低于市场利率,以及贴现窗口较低的监管压力,美联储主要以再贴现窗口来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加上美联储没有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授权等因素,这一时期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小。

  三、战后,以调控货币供应量为主题的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第一阶段:战后———1980年《货币控制法》的出台。这一阶段是以控制货币量为主题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时期。除了建立根据存款规模和账户种类设置差额准备率的准备金制度外。

  首先,就是美联储根据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创新出台相应的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的这些业务创新,一部分是为了适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逃避或降低存款准备对商业银行的成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美元借款,美联储通过修改准备金制度来将这部分存款账户纳入准备金的计算范畴。

  其次,建立新的存款准备金计提方法。随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改变,旧的存款准备金计提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因此美联储建立新的存款准备金计提方法。第一,就是允许商业银行用库存现金来满足对其的存款准备要求。由于联邦储备体系创立初期,存款准备的主要目的是为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所以1917年美联储规定,商业银行充当准备的只能是其在联邦储备银行的无息账户余额。但这一规定已经随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改变不再适用。第二,1968年实行滞后的存款准备计提方法(LRR),即以商业银行前两星期存款水平来计算对其当期的准备金要求,美联储希望以此来降低成员银行计算准备金的困难和管理准备金的成本。但这种准备金计提方法,至少在短期内降低了准备金政策对货币量的调控力度。

  第二阶段:1980年《货币控制法》———1984年,建立以M1为调控目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1980年的《货币控制法》建立了一套普遍适用于所有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消除了原来美联储会员和非会员银行适用于不同准备金制度的弊端,将互助储蓄银行、储蓄和贷款协会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体系,同时赋予美联储对交易账户追加最高为4%补充准备金等权力,这些规定强化了美联储利用准备金制度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力度。从而建立起了以货币供给量M1为调控目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而且为了改善对M1的短期调控力度,1982年美联储决定执行同期存款准备金计提方案(CRR),重新以当期商业银行的存款水平来计算对其准备金要求。

  这一时期,为了减轻存款准备给存款机构带来的成本压力,美联储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具体条款进行了不断调整。比较突出的就是1982年《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该法案对存款机构低于200万的储备性负债不要求准备金。在此后几年中,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这部分免除额一直在做调整,到了1997年12月31日,免除额已经增加至440万美元。

  第三阶段:1984年后,以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后的存款准备金制度1984年以后,由于存款账户的创新和对存款利率的逐渐放开,M1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联性减弱。原来以调整准备金要求为基础,以短期控制M1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也不再适用。美联储更多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窗口操作,通过调节存款机构准备金的成本及运用,来调控货币信贷状况。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也转向对市场利率更为敏感的M2。这样,原来建立的以调控M1为目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也被削弱。

  可以说,从1980年的《货币控制法》至今,美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中个别条款经历了一些修改。如1990年12月将非交易账户和欧洲货币负债的准备金率由原来的3%降为0%,1992年将交易账户的准备金率由原来的12%降为10%。我们以1998年1月1日起美国实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为例来进行大体说明。交易账户类存款的准备金率分为三个档次:44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准备金率为0%,440万至4930万美元为3%,4930万美元以上为10%。由于1980年的《货币控制法》规定,服从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求的金额,每年以当年6月30日所有存款机构交易账户新增额的80%进行调整,以及1982年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规定,服从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求的金额,每年以当年6月30日所有存款机构总负债额增长率的80%进行调整,因而440万美元和4930万美元这两个金额均是不断调整的;对于“非个人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欧洲货币负债”的不要求存款准备金;对“附属公司不合格的承兑与债务”要求提取3%~10%的准备金。其他准备金制度的相关规定,在联邦储备当局的D条例中有详细阐述。

  希望能对你有一定帮助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是否符合国际标准

6. 央行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说法

  首先你应该要知道什么事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银行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为保证这笔钱不被挪用,往往有中央银行保管。那么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指的是银行把它吸收的存款要把它按一定的比例放到人民银行,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
  现在你可以开始了解差别存款准备金了
  1.先来了解一下背景
  2003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进度较快,部分银行扩张倾向明显。一些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因此,借鉴国际上依据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区别对待和及时校正措施的做法,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4月25日起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
  2.总体思路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总体思路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
  3.主要内容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
  此项政策调整不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经济生活。考虑到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改革进程的差异,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暂缓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编辑本段差别准备金率的实施效果
  (一)直接收缩了商业银行流动性
  制度实施后,资本充足率低于4%的商业银行将向人民银行多缴存款准备金,相应收缩了其贷款总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险类金融机构扩张风险资产。因此,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施行,对维护区域金融安全和促进金融市场合理有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约束和强制监管。
  (二)警示效果明显
  制度实施后,风险类商业银行按照“提高贷款质量、降低不良存量”的思路,积极改善盈利性和风险性状况,经营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一方面,商业银行采取精选优质客户、适当上浮贷款利率和建立快速审贷机制等手段提高经营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法律维权力度、设立专业处置部门、监控风险贷款户收支等渠道盘活不良贷款,制度的警示作用已初步显现。
  (三)风险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为审慎
  制度实施后,风险类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思路,加强内部管理,部分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赢利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所增强。
  (四)关键指标未根本改善
  部分商业银行仍然存在资本充足率较低、不良贷款率较高、存贷款比例快速上升、中长期贷款比率和对流动负债依赖性比率明显超标、风险加权资产比率恶化等问题,表明其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总体质量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与其业务发展状况极不相符,人民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编辑本段差别准备金率的主要缺陷
  (一)差别准备金利率不合理
  商业银行按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多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属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范围,人民银行按照年利率1.89%的水平支付利息。在当时资金面比较紧张的背景下,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加权平均利率和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接近2.2%,略高于存款准备金支付利率。但该制度实施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加权平均利率和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长期低于1.89%,商业银行缴存惩罚性准备金获得的利息收入高于其动用该部分多余资金从事货币市场业务的投资收益,人民银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限制和惩罚功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被严格保密,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监督制约作用的发挥 基于维护金融稳定考虑,目前人民银行对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采取高度保密原则,股东、存款人、借款人和银行同业等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取全面信息,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也未能充分向市场传递,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压力明显减小。因此,该政策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利益相关者和市场环境对被执行对象的监督约束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三)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过小,不能给实行对象带来足够的经营压力 一方面,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过小,仅为0.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被冻结的流动资金,在其贷款规模中占比很小。另一方面,在资金市场利率较低情况下,商业银行可通过同业存放增加资金来源,部分银行其同业存放资金余额远大于按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多缴存人民银行的资金,完全释放了该政策带来的经营压力。
  (四)差别存款金率制度实行一次性原则,缺乏后续惩罚机制 虽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在较短时间内收缩金融机构流动性,但其一次性操作原则存在明显缺陷。被实施金融机构无意或无力改善风险程度,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不能显现时,人民银行缺乏后续惩罚措施而无所作为。
  (五)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资本充足监管功能部分重合,二者需加强协调配合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是人民银行采取的一项与资本充足率制度相辅相成的货币政策调控制度。它主要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正向激励作用,调动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性,促使金融机构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有利于实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双重目标。其功能与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监管部分重复,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增大了调控成本,金融监管当局需加强合作,形成监管合力,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7. 国外的存款准备金都是维持在8%-9%左右,但是我国却上升到21.5%。这是合理的吗

合理

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中国,一般很少用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货币政策,
因为公开市场操作对金融市场的完善发达程度要求较高;
比较常用的采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给。
而发达国家一般有较成熟的金融市场,所以可以有效灵活的运用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操作,
而很少使用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
因为公开市场操作比起调整准备金率有更大的优势,
而且调整准备金率是调整货币供给中的货币乘数,往往会引起货币供给大幅变动,可能会导致剧烈的宏观经济波动。

所以,我国常用准备金率来调整,而外国发达国家很少用调整准备金率来作为货币政策,
我国准备金率自然而然比外国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幅度比国外大,
虽然,国外准备金率不如我国高,但在控制货币供给时,他们发行的债券要比我国多,

也就是说,我国用准备金率这种调节手段较多,合不合理要看总的货币政策是否合理,
各国有不同的偏重,中国偏重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国外偏重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政策,
导致各国的准备金率有所不同,债券发行量也有所不同,
但是理论上货币的供给是达到当局的预定值的,

所以说,我国准备金率在现在通胀持续的经济情况下,偏高相对还是合理的,
更何况我国过情和其他经济体制比较自由的资本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别,本身在不存在通胀的经济条件下,准备金率就会存在偏差,更何况是在目前这种急需控制货币供给的情况下。

国外的存款准备金都是维持在8%-9%左右,但是我国却上升到21.5%。这是合理的吗

8. 一个金融题目(关于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存量)

1) 该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为多少? 
货币总量=M0+全部银行存款=800+2500*3=8300
(2)每家银行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多少? 
A银行:(30+120)/2500 =0.06*100%=6%
B银行:(30+120)/2500 =0.06*100%=6%
C银行:(30+120)*3/2500*3 =0.06*100%=6%
整个银行体系: (30+120)/2500 =0.06*100%=6%
(3)
            Bank A                         Bank B                         Bank C
    A                L               A              L            A              L     
   Cb= 30         DP= 2500         Cb= 30        DP= 2505      Cb= 30        DP= 2505
   Db= 110                           Db= 125                      Db= 125
 BL= 2360                         BL= 2350                    BL =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