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深化对其认识?

2024-05-06 22:40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深化对其认识?

如下: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到的,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
最后面对新情况,我们,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认识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第四,深化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深化对其认识?

2. 劳动价值理论和(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基石

劳动价值理论和A、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基石。
马克思围绕经济学市场经济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评了他们的谬误。
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阐明了经济学的科学化过程,揭示了实证主义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地位:
第一、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 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第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
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

3.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是简述题,不是论述题。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生产性劳动应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脑力劳动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但是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把握生产关系:
价值生产角度审视,交换价值代表的是与交换权实现有关的社会制度,委实是从社会交换角度来看的“价值(财产)”。
这样则有了资本的诸种运动形式,诸如货币资本(财产)、商品资本(财产)以及直属生产领域的固定资本(财产)、流动资本(财产)。
由于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的财产生产关系,这些运动财产形式毋宁称作是生产性财产的不同社会占用方式或形式,整个流通过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交换关系的社会工作关系。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是简述题,不是论述题。

4. 马克思首次提出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在哪部著作中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中是以“二重”的形式存在着的,这里第一次把劳动能力即劳动力看成商品,确立了劳动力这一科学概念。马克思的手稿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即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问题,并作了深入的分析。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涵盖了马克思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商品二重性学说、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形式、商品拜物教学说、货币等内容,这些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大多是首次阐发,并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得到进一步阐明。

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的理论是《资本论》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剩余价值理论,不仅丰富了唯物史观,而且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生产及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实现和分配等问题的探讨。
不仅运用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如唯物辩证法、抽象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而且也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运动的分析,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内容,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使唯物史观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得到了逻辑展开。

5. 如何科学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方法: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指出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理论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对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露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观念,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对我们科学认识商品经济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扩展资料: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
1、劳动价值论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中需要交换的劳动产品,都耗费了人类劳动,产品中凝结的劳动量的多少无疑成为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合理依据或尺度。
2、劳动价值论是巩固劳动光荣观念的指导思想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凸显了对活劳动的格外关注。关注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人的劳动价值的承认。
3、劳动价值论是树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就是在充分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的劳动的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社会及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体。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把商品经济中隐藏得很深的“价值”从与其相关联的因素和条件中剥离出来,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本质,在各种复杂的经济因素中凸显了人的创造性这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显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
4、劳动价值论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而超额价值则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因此,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超额价值,必然要不断地加大创新的力度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何科学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6. 如何理解新形势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存在了200多年,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可谓“学派林立,相互混战”。
究其原因,是学界没有把“价值”这个基本概念搞清楚。哲学的价值与经济学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经济学的价值是用货币度量的,货币是价值的尺度。哲学的价值是主观评价,与货币无关。


注意事项: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把经济学的价值与哲学的价值混为一谈,牵强附会,自欺欺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引入了歧途。实际上,劳动与产值(产量)存在必然联系,投入的劳动越多,创造的产值就越多;劳动与价值(价格)不存在必然联系,投入的劳动越多,产品的价值不一定越高。劳动、效用、边际与价值存在联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即没有规律可言。
比如,雨量与粮食产量存在联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没有哪个科学家能够总结出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式。所以,我们必须澄清劳动、效用、边际与价值的关系,正本清源。

7.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角度对生产性劳动进行了分析。从自然属性角度,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劳动产品是该过程的结果,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从社会属性角度,认为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是否是生产性的,并不取决于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还是提供服务,而取决于劳动能否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只有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性劳动也需要作出新的认识和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对脑力劳动(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劳动)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但他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因此,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匹配,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还可以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
  
  第三,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简答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原话)
    非现在人们歪曲的所 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那些人驳论到劳动价值论,就无耻的把劳动价值论歪曲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更进一步的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更应正了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以及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即把价值这种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说成是具体财富,说成是物质的属性.
    也就是说所谓GDP(生产总值)是压根就不存在的,总生产涵数是不存在的,它真正的名称应该称为“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和”.为什么说生产总值是一个错误性的逻辑概念呢,如异质的苹果和梨两种产品,如果它们的增长率都是10%,可以确定的说产出的增长率是10%;但如果苹果的增长率是15%和梨的增长率是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指数的.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异质品世界来讲,说GDP增长8%,显然不如说去年生产的是21寸电视而今年生产了29寸的电视更清楚.实际苹果和梨中作为商品,它们只之中只包含了相同的人支配人劳动的时间关系,即它代表的社会关系的权力,非具体财富.
    又如:如异质被卖出的的1磅牛肉可能与卖出的1吨牛屎的价值(交换价值)相同,但牛肉与牛屎的“有用性”是异质的,可见价值不是什么“具体的有用性”,而是牛肉和牛屎相同耗费的人支配人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
    正如《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指出的,“有用性”是物质在那种形态的客观存在,因此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自然力(包括人类劳动)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引起属性的转化.因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确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空气、阳光有用,但空气、阳光没有价值,即不包含钱用计量的原子.
    在这里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与每个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是冲 突的,每个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是“有用性”,而劳动价值论是用来针对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是说明资本主义追求的金钱所计量的原子是什么.
    因此把劳动价值论歪曲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人是极端无耻的,驳不倒劳动价值论就转回去歪曲它.
    正如马克思说,“在“劳动的价值”这个用语中,价值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转化为它的反面.这是一个虚幻的用语,就象说土地的价值一样.但是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它们是本质关 587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这是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承认的,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
    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价值”,这等于说劳动能创造人类劳动,“劳动的价值”等于说诸葛亮的诸葛亮,是一个逻辑错误,因此不学辑学去阅读《资本论》的左派,还要先入为主的相信劳动能创造价值这样的逻辑,已经神质大乱,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劳动价值论是什么.按植根于社会的语言关系影响,先入为主的把劳动价值论不自觉的修正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而不是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的理论.而右派们显然乐看到人们曲歪劳动价值论,他们当中很多学者明明读懂了,还要去歪曲,可见其动机不良.
    在这里我们应该毫不留情的把劳动价值论的真正逻辑揭示出来,看看它与多么的符合实际.
    价值(交换价值)实际上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非具体财富,正如利润代表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剩余劳动的支配形式的权力.
    用马克思的话说:“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追求的并不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财富,而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权力”.“由于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而不是具体的使用价值,因此企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在这里无疑剩余价值如果是具体剩余财富,那么马克思的观点就错的,就十分偏激,但如果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支配形式,那么马克思无疑就是完全正确的,一点也不偏激.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为最大化的支配人的行为(权力)而生产,金钱游戏就是如此.正如利润(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代表的不是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剩余劳动的支配形式.因此马克思才把追求利润的企业称为阶级斗争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就如同汽车以一定速度行驶一定距离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样.价值量增加并非什么功劳,在使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价值增加相反是一种罪过,资本因吞噬劳动,把其奴役成价值,因此资本有罪.
    《资本论》通过资本之间存在积累式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把利润与物质生产效率、技术等关系完全排除,证明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私有产权能促进利润,但利润确与真正的物质生产效率无关.
    如:物质生产效率不同或者效率提高不同步的不同行业确存在着平均利润率.在《资本论》的论述中,市场经济并非什么以技术为主的竞争,而是以积累为主的竞争,积累为主的竞争导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的均衡,它不会优化配置资源,只是一种社会支配秩序均衡.如你可以1秒钟之内把上千亿资金转帐到几千公里以外,确不可能在一年之中生产出上万台机器,资本可要比“僵化的生产涵数”和“僵化的最优配置资源”灵活得多.
    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不会慢慢等待“僵化的最优资源配置”,他们必须快速扩张,只要其利润率低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他们的企业随就有被收购和破产的危机.因此他们只要发明此领域资本的利润率低于其它行业,就会出售此领域的资产,或者购买较高利润率的资产,或者直接涨价与高利润率行业对抗,从而重新改变货币(资本)与劳动力交换比例,达到以平均利润率(剥削率)为重心的均衡.
    因此对于资本家来说,如果剥削率太低,意味着他有失掉资本家地位的危险,而普通人确需要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资本主义不是不让人有高物质消耗,而是要人们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这样资本自然赚到钱,钱所计量的原子(价值),就是人们的这种雇佣劳动.正如《资本论》里预言会出现借贷消耗,各种逼迫人们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的形式.正如以前需要5年劳动时间能交换的住房,现在确需要10年或者20年,一份工作的时间不够,就用二份或者多份工作时间去交换,这样资本主义所谓的经济GDP(雇佣劳动总和)就得到增长,资本游戏就继续,当每个人交换预到生理极限,那么经济危机就开始.
    因此劳动价值论揭示正是市场经济的这种金钱游戏,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按劳动价值论运转的.
    而剩余价值实际上在生产中就存在,并非是实现了利润才有,亏损企业只不过是否转化为利润的问题.假如给工人给资本家生产1块蛋糕需要1小时,实际上对于资本家只会用小于1小时的劳动时间去交换,工资只不过是水涨船高的水,商品的价值(劳动时间)相对应的货币值就如同船,也就是说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能够交换到消费品的劳动时间小于1小时.在这里消费者与生产者是两位一位的.剩余价值不是在转化为利润才有,而是在用工资交换工人的劳动过程中就已存在,在这里即便亏损企业的资本家也是剥削工人的,因为支付给工人的劳动时间(工资),小于工人为资本生产的劳动时间.克思通过不同物质生产效率的行业之间存在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积累式竞争,证明低于这个剥削率资本家随时都有失掉资本地位的危险.也就是说工人所能交换消费品的劳动时间超出他们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超出的劳动时间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再通过消费这种交换,以利润的形式得以实现.现实中商品的“价格”(价值是时间,价格是时间与货币的比例关系)、利润(剩余价值这种劳动时间转化成的货币值)、工资,只不过是货币值与这一系例时间的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