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古琴大师有哪些啊?

2024-05-17 15:43

1. 当代的古琴大师有哪些啊?

  以下内容节选自《历代琴人录》。其中除个别琴人外均在世。
  但此文成文较早,部份琴人未列入。

  六十四、叶名佩
  叶名佩(公元 1929 年 -- ),浙江温州人,现代女琴家。
  叶名佩少年在上海生活,即已开始学琴,后师从张子谦、李明德,以后又去杭州随徐元白学琴。后定居苏州。
  公元 1986 年,她与吴兆基、徐忠伟一起,发起创办了苏州吴门琴社。
  叶名佩琴风 委婉细腻,清新舒畅,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她先后共教出弟子六十余人。

  六十五、陈长林
  陈长林(公元 1932 年 -- ),福建福州人,现代闽派琴家、计算机专家。
  陈长林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技术专业 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大容量存储学组组长,曾参加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03 ”机研制,任中国第一台自己设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 119 ”机外围设备技术负责人。
  陈长林同时也是现代著名琴家,是 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北美琴社顾问。他十四岁起随其父陈琴趣及其表姨吴子美学琴,后又根据唱片进行自学。十九岁后,他又得到吴景略、张子谦、查阜西等大家的指教。
  陈长林之琴风,以闽派为基础,又博采众长,形成 吟猱有度,板眼明晰,刚柔相济,韵味深长; 温劲饱满,亮丽圆活, 细腻缜密,潇洒流畅的特点。 他善长《大胡笳》、《龙朔操》、《平沙落雁》等琴曲,有个人专辑《闽江琴韵》流传于世。
  陈长林精通打谱,先后有打谱作品近六十首,最具代表性的有《龙朔操》等。他打谱采用“看谱打谱”和“弹琴打谱”相合的方法,重视节奏、音律,强调“仪咏合声”,并特别提倡尊重原著,“从主观上不改变古谱”。他在打谱方面的贡献,对现代琴学有一定的影响。

  六十六、李仲唐
  李仲唐(公元 1933 年 -- ),陕西西安人,现代琴家。
  李仲唐师从吴景略和查阜西,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琴专业,为中国九三学社社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今虞琴社社员,曾任陕西乐团古琴演员、西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副 教授。

  六十七、卫家理
  卫家理, 字南 箎 ,号半瓶老人, 四川乐山人, 现代琴家。
  卫家理师从虞山吴门吴景略,又曾受教于 查阜西、张子谦、姚丙炎、王洁儒、俞伯荪等琴家。他善长于《渔樵问答》、《忆故人》、《潇湘水云》、《普安咒》、《梅花三弄》等曲,有《黄云秋塞》等打谱作品,并曾创作《四月八》、《怀念引》。《琴韵缤纷》(三) CD 收录了他的琴曲《四月八》。
  卫家理曾任贵州遵义地区文工团乐队队长二十八年;公元 1986 年在遵义创建播州古琴研究会,并任会长。

  六十八、韩廷瑶
  韩廷瑶(公元 1934 年 -- ),北京人,现代九嶷派琴家。
  韩廷瑶就读于清华大学时,师从九嶷琴家关仲航,后又受教于顾梅羹、管平湖、吴景略、陈长林等琴家,后在郑州、开封等地收徒授琴,弘扬九嶷派琴学。他的打谱作品包括:《列子御风》、《沧海龙吟》、《欸 乃》、《高山》等琴曲。

  六十九、吴钊
  吴钊(公元 1935 年 -- ),苏州人,现代琴家、古琴史学家。
  吴钊生于书香之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公元 1953 年,他师从泛川名家查阜西学琴。后来,他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虞山吴门吴景略学琴。大学毕业后,他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 1985 年,他就任中国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 1991 年任该所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后又任中国艺术研究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曾任中国琴会会长。
  吴钊的琴风苍劲幽远,吟猱丰富,善长《忆故人》、《鸥鹭忘机》、《汉宫秋月》等琴曲。

  七十、刘正春
  刘正春(公元 1935 年 -- ),南京人,现代金陵派琴家。
  刘正春十五岁时,师从诸城派琴家王生香学琴,以后又从学于泛川派周空明、金陵派夏一峰、广陵派刘少椿、梅庵派程午佳、金陵派赵云清等琴家。其琴风以金陵派为根本,别取诸家之长,形成宁静舒缓、秀丽幽远的风格。他善长《秋江夜泊》等琴曲。
  刘正春是现代金陵派的代表人物,金陵琴社社长,中国古琴学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兼常务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音乐家协会名誉理事。

  七十一、庞雨珠
  庞雨珠(公元 1935 年 -- ),山东德州人,现代诸城派琴家。
  庞雨珠 毕业于山东艺专音乐系,师从诸城派琴家张育瑾学琴,后历任中国琴会理事、聊城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琴会副会长、济南琴会名誉会长。

  七十二、容天圻
  容天圻(公元 1936 年 -- )字秋庵,号琴禅,福州人,现代台湾琴家、水墨鉴定家。
  容天圻出生于福州,客籍中山,后往台湾,二十七岁时在台湾师从胡莹堂学琴。他继承了胡莹堂宁重苍古的琴风,并著有琴文多篇,在台湾琴界影响很大。
  容天圻的弟子李孔元,后来也是台湾极有影响的琴家。

  七十三、姜抗生
  姜抗生(公元 1937 年 -- ),出生于上海,现代琴家。
  姜抗生早年曾随卫仲乐学琵琶,后师从溥雪斋学琴,以后又受学于查阜西和吴景略,是北京古琴研究员早期的会员,后参加中国歌舞团。
  姜抗生的琴风稳重大度,善长《鹤舞洞天》、《流水》等曲。他热衷于琴事活动,后来在青岛教琴。

  七十四、戴树红
  戴树红(公元 1937 年 -- ),江苏泰州人,现代洞箫专家、琴家。
  戴树红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今虞琴社社长、中国琴会常务理事、苏州民乐一厂顾问。由于其以萧著称,故有“箫神”之谓。
  戴树红之琴,师承于张子谦,继承了张子谦的琴风,并被谓为张子谦之知音。他还经常和张子谦合作,进行琴箫合奏。张子谦流传于世的诸多琴箫合奏录音,即是与戴树红合作的。

  七十五、李禹贤
  李禹贤(公元 1937 年 -- ),号劲草,又号琴童, 山东桓台人,现代琴家、画家。
  李禹贤十六岁开始学琴,启蒙于张正吟,后师从夏一峰、刘景韶、张子谦,并私淑于管平湖、吴景略,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历数十年后, 创立“劲草琴堂”,并执教于福建省艺术学校。
  李禹贤之琴,由“金陵派”入门,打“梅庵派”功底,走“广陵派”路向,有“慢中去韵,韵中含情,情中生景,景中有我,凝神入化”之体会,形成了苍劲稳重的琴风。他善长《满江红》、《流水》等琴曲。
  李禹贤亦擅长国画,尤精花鸟,有琴画齐名之誉。

  七十六、徐晓英
  徐晓英(公元 1937 年 -- )又名霞影, 浙江衢县人,现代浙派女琴家。
  徐晓英为文史学家徐映璞之女,从小受家学薰陶,有深厚的古文诗词功底,有“三衢才女”之称。
  公元 1954 年起,徐晓英师从浙派名家徐元白、张味真学琴,后赴京、沪等地受学于查阜西、吴景略、溥雪斋等名家;同时也随古筝名师王巽之学筝;后进入杭州歌舞团担任古琴、古筝演奏员。她曾任杭州四、五届政协委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等职。

  七十七、孙贵生
  孙贵生(公元 1937 年 -- ),上海人,现代琴家及笛、箫演奏家。
  孙贵生少年习笛、箫,后师从泛川派名家查阜西学琴,又受教于广陵派名家张子谦及虞山派名师吴景略。以后,他又师从律学家潘怀素学习中国音乐理论,专攻音律学。
  孙贵生曾任中国电影乐团管乐部部长,从事电影音乐工作三十余年,录制的影视音乐达数百部。

  七十八、汪铎
  汪铎(公元 1938 年 -- )学名珍昌,字光瑜,别号采真,生于苏州,现代吴门琴派琴家。
  汪铎生母吴湘岑(兆瑜)为吴兰荪之女。其舅父吴兆基为吴门著名琴家。汪铎之琴学师承吴兆基,另外曾受学于青城道士吴纯白(浸阳、观月)。
  汪铎琴风宁静澹泊,隽永朴拙。他在继承吴门琴派的文人琴风外,还热衷于整理内容与道家有关的琴曲。他曾打谱《采真游》、《崆峒问道》、《庄周梦蝶》、《挟仙游》、《嵇氏四弄》等琴曲。
  公元 2002 年,汪铎创立吴声琴学研究所,主编了古琴刊物《琴道》。

  七十九、林友仁
  林友仁(公元 1938 年 -- ),上海人,祖籍台湾,现代广陵派琴家。
  林友仁之琴,启蒙于金陵派夏一峰,师承于广陵派刘少椿,就读于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时,师从卫仲乐,并受学于刘景韶、顾梅羹、沈草农等琴家。他就职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研究室,任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教学,并兼教古琴;曾任职于音乐研究所,任中国音乐研究室副主任。
  林友仁琴风浑朴自然,宽缓醇厚,善长《流水》、《普安咒》、《醉渔唱晚》、《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琴曲。
  林友仁在教学方面强调回归自性修养,舒展心灵。

  八十、刘赤城
  刘赤城(公元 1938 年 -- ), 江苏南通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刘赤城自幼随其父刘嵩樵习琴,曾受学于徐立孙,后就读于 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刘景韶。他曾 执教于安徽艺术学院,后调入安徽省歌舞团从事古琴独奏及研究工作。他从事古琴演奏数十年,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底。其琴风绮丽缠绵,雄劲豪放,绰注吟猱较为夸张。

  八十一、朱子易
  朱子易(公元 1938 年 -- ) 字云程,江苏金坛人,现代诸城派琴家。
  朱子易师从诸城派名家詹澄秋学琴,并亦精于琵琶,曾在专业文艺团体长期任琵琶演奏员,后改做政府机关工作和理论工作,退休后又潜心钻研古琴并开始传授学生,有弟子六十余人。他曾任山东省音协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泉韵琴社社长、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等。
  朱子易琴风苍劲有力、挥洒自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融合了一些现代气息。他主张学琴先要打好基础,要通过一些小型曲目,在实际应用中系统、正确地掌握古琴的常用指法;并提倡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各派的成熟曲目和演奏经验,以不断提高。

  八十二、陶筑生
  陶筑生(公元 1938 年 -- ),原籍江西南昌,居于台北,现代梅庵派琴家,公元 1969 年起从吴宗汉学琴,能弹梅庵诸曲,在台湾有一定影响。另外他也通古筝及箫、笛,曾在国乐团中任箫、笛演员。

  八十三、郑云飞
  郑云飞(公元 1938 年 -- ),杭州人,现代浙派琴家。
  郑云飞师从浙派名家徐元白学琴,后在杭州传琴,有弟子四十余人。他提倡从 多方面吸取知识,比如多看戏、多听音乐、多看画、多游山玩水等,从中吸取多门类艺术来营养自己的古琴观;并特别强调“先继承,再发展”,但最好不要离开传统,应该尽量用传统古琴指法来创造曲目。

  八十四、顾泽长
  顾泽长(公元 1939 年 -- ),祖籍四川华阳,现代泛川派琴家。
  顾泽长为川派名家 顾梅羹长子,承家学,继承了川派朴实稳健,峻急跌宕,洒脱奔放的琴风,后任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辽宁省古琴研究会会长。另外,他也精通传统斫琴之法。

  八十五、李祥霆
  李祥霆(公元 1940 年 -- ), 满族,吉林省辽源市人,祖籍辽宁岫岩,现代琴家。
  李祥霆出生于中医家庭,自幼对传统艺术颇为偏爱,曾学习吹箫、古典诗词及水墨画;后因从广播中听到《关山月》而醉心于琴;公元 1957 年拜查阜西为师,并由顾梅羹启蒙,开始学琴; 1958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同时受学于管平湖、溥雪斋等琴家; 1963 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8 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任客座 教授,教授古琴和洞箫; 1994 年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琴会会长、中国古琴学会会长、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台北和真琴社顾问、日本吟咏道八洲庄鹰洲会名誉顾问、北美琴社顾问。
  李祥霆熔虞山吴门、泛川等派风格于一炉,强调根据曲意而确定表现手法,其琴风 流畅秀丽,大静大动,如长江奔雷,似孤岭松涛,特点鲜明, 自成一家,并善长即兴弹奏。

  八十六、成公亮
  成公亮(公元 1940 年 -- ),江苏宜兴人,现代广陵派琴家。
  成公亮公元 1960 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古琴专业, 1965 年毕业于该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后为南京艺术学院音 乐系副 教授。
  成公亮曾学琴于梅庵派刘景韶,后师从广陵派张子谦。其琴风宽缓深沉,跌宕缠绵,刚柔并济,以广陵为根本,以他派为辅助。

  八十七、谢导秀
  谢导秀(公元 1940 年 -- ), 广东梅县人,现代岭南派琴家。
  谢导秀少年时即学二胡、扬琴、笛子等乐器,后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师从岭南派名家杨新伦。毕业后一直从事古琴研究。他继承了岭南风格,并也有自己的特点;另外还通晓筝、二胡、箫、唢呐、笛子、葫芦丝等乐器。
  谢导秀曾与杨新伦一起组建广东古琴研究会,并任秘书长,杨新伦去世后任会长,并任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他还和杨新伦一起,将《古岗遗谱》整理成册。
  谢导秀琴风刚劲中带有缠绵,富有广东音乐特色。

  八十八、王永昌
  王永昌(公元 1940 年 -- ), 江苏南通人,现代梅庵派琴家、琵琶演奏家。
  王永昌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副主编;曾学琴于徐立孙,继承了梅庵派琴风,善长于《平沙落雁》、《长门怨》、《捣衣》、《搔首问天》等琴曲。

  八十九、龚一
  龚一(公元 1941 年 -- ),南京人,现代琴家。
  龚一十三岁开始学琴,十五岁得到查阜西的好评,先后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专修古琴,曾随张正吟、夏一峰、刘少椿、王生香、赵云青、张子谦、顾梅羹、沈草农、刘景韶等十二位琴家学琴,广泛学习了广陵、金陵、泛川、诸城、梅庵等多个琴派的风格,熔各家于一炉,自成一家,形成了清和婉转,中正秀丽的琴风。他强调在弹琴时,要“心中有古人,眼前有今人”。以古琴与民乐团进行合奏,也是其特点。

  九十、荣鸿曾
  荣鸿曾(公元 1941 年 -- ),香港人,现代琴家。
  荣鸿曾历任 香港大学群芳中国音乐讲座教授、兼任美国匹兹堡大学音 乐 教授、香港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哈佛大学音 乐学 博士,是香港的著名学者。
  荣鸿曾之古琴,师承泛川琴家蔡德允。他认为 古琴音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光辉的价值,故对古琴的发展非常热心,曾与刘楚华一起,将蔡德允《 愔愔 室琴谱》手本编制成书。

当代的古琴大师有哪些啊?

2. 当代的古琴大师有哪些啊

1. 龚一,1941年出生,原籍启东,生于南京。我国著名的职业古琴演奏家,一级演奏员、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录有《平沙落雁》等CD唱片及《琴学进门》教学录像带,发表《琴乐散论》、《对准时代之需要》等;
 
 2. 陈长林,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北美琴社顾问。1957年以来已发表有近二十篇古琴学术文章。多次出席海内外古琴演奏会及学术会议。“雨果公司”出版发行有陈长林古琴专辑CD《闽江琴韵》;
 
 3. 吴钊, 1935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一个书香之荚冬古琴兼音乐史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他的《中国古代音乐小史》经较大修改,并由同事刘东升增写了近代部分,以《中国音乐史略》的名称正式出版,其增订本于1994年被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

3. 古琴名师有哪些

师襄,苌弘,老聃(老子)等

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听了孔子的演奏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要继续练习这首,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再弹给老师听,师襄又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还要继续练习这首曲子,这样反复了数次。孔子认为只是弹出乐曲还远远不够,还要掌握它的内部逻辑,还要深刻理解曲意达乐曲的意境。师襄正是利用学生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让其发挥主动。 
 
苌弘是周朝著名政治家,生年无考,死于公元前492年,其事迹见于《左传》和《国语》等书。据《国语》载,苌弘是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的大夫,因保周抗敌,不幸死于国难。后来,神话传说,苌弘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鲜血化为碧玉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后人所说的“碧血丹心”便渊源于此。

  苌弘不仅是周朝政治家,他还擅长于乐。孔子入周时曾访乐于苌弘,证明了苌弘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于孔子。关于孔子访乐于苌弘,《大戴礼记》谓:“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这就是说,孔子不只是“访”而且是“学”乐于苌弘。

古琴名师有哪些

4. 王鹏古琴的特色

王鹏斫制的古琴造型优美,音色纯正,余韵绵长,古朴、厚重、空灵、清亮等优美音色兼备,抚之令人不忍释弦;作为中国乐器的经典和国粹,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世界著名音乐厅演奏,并作为国礼赠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等国际友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用古琴及电影《赤壁》等诸多影视作品中的古琴皆出自王鹏之手。王鹏曾先后修复了唐代“九霄环佩”、宋代“龙吟虎啸”、“虞廷清韵-复古殿”、“彩凤孤鸣”等百余张历史名琴;依古法创作复原的“中国古代四大名琴”被中国国家大剧院永久珍藏;创作复原的“虞廷清韵-复古殿”第十四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王鹏先生的古琴作品及体现其生活美学的空间设计作品在海内外传统文化领域反响强烈,曾多次受邀赴欧洲、美国、韩国等国家及地区参展。 
“钧天坊”品牌

5. 古琴王鹏是谁

“古琴”是一种乐器,“王鹏”是个人名,“古琴王鹏”什么也不是。

王鹏先生是我国数一数二的著名“斫琴师”(古琴制作技师),辽宁人,现居北京,经营“钧天坊”。

如果你不知道他,总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吧,开幕式上演奏的那张古琴,就是王鹏先生仿照一张唐代著名古琴(太古遗音)制作的。

更详细的信息网上有很多,很多关于古琴的网站、论坛都有相关的内容。

古琴王鹏是谁

6. 中国最牛古琴家

第一名:周代“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传闻古代齐桓公一次巡行,路过一村庄,突然听到一阵琴音,五音不齐,齐桓公听得难受,又有喧哗鼓噪之声,便下车寻来。这时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个五六岁左右的男孩,男孩用身子紧护一琴,挡着如雨点般砸来的拳脚。桓公立即呵止,救下小孩。一问:原来是孩子抱琴沿村乞讨,不料演奏难听,被当作骗子,又因抢了乞丐的饭碗,遭乞丐群殴,可这孩子虽然被打,还舍命护琴,懂得珍贵物品。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喜好操琴,顿生怜惜。将孩子带回宫中,再看孩子手中琴,不觉惊讶万分,他收藏了许多名琴,还没发现竟有如此好琴。再问,才知琴是父亲遗留的,还在母亲襁褓中,父亲就去世,长到五岁,母亲又亡,父母只留得此琴,他不得不学父亲操琴卖艺,无奈他没学过,又无钱求师,只好乱弹。桓公看那孩子目聪灵秀,甚是怜爱。孩子又不知道自己名姓,就赐名“号钟”。叫来乐师全力教习孩子弹琴,“号钟”苦学勤练。过了数年,桓公正要征讨鲁国,第二天出征誓师,忽听号角声声,钟鼓鸣鸣,让人精神陡长,摩拳擦掌,他试着吹牛角一和,更佳。此乐,明天出征,岂不是用到点子上?寻声一看,是“号钟”在弹琴,好不高兴。第二天十万大军凛立,军旗猎猎,桓公令部下吹起牛角,“号钟”奏琴与之呼应。牛角声声,琴声切切,军威顿振。“号钟”在牛角的伴奏下弹出的旋律雄浑悲壮激昂亢奋,千军万马人人个个只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雄心万丈,士气倍增。果然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大胜而归。
从此“号钟”名声远播,人们为了纪念音乐演奏家号钟,也为纪念伯乐齐桓公,便把此琴命名为“号钟”,“号钟”这一名琴便流传了下来,也留下了音乐中“伯乐识千里马”的故事。
第二名:春秋“绕梁”
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第三名:汉“绿绮”
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但其真正的模样,我们早已无幸见到——古琴琴体需用疏松的木头(最合适的是桐木)制作,琴弦用动物(如牛)完整的筋或马尾制作,承受不起岁月摩挲,早已消逝于茫茫历史长河中。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
第四名:东汉“焦尾”
《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焦尾琴又称“烧槽琵琶”。
第五名:唐代“春雷”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其宣和内府设“万琴堂”,广罗天下古琴神品于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
金灭北宋后,金人将夺自宋宫的珍宝,装了2050车,运往燕京。“春雷”琴也随之来到了北京,成为了金帝宫中的第一琴,被收藏于承华殿中。金章宗死后,以此琴陪葬。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后,“春雷”又复出于世,成为了元宫中的珍宝。 后来,“春雷”琴被赏赐给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将其赠予老师万松老人。以后,“春雷”琴又复归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以后其琴又归赵德润所有。
明朝时,“春雷”传入明宫之中
第六名:唐代“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是古琴中的精品,为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是公元756年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大典上用的。它的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据悉,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20把唐代古琴传世,其中名为“九霄环佩”者四把,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在何作如先生手上。
“九霄环佩”琴在清代末年就是北京琴坛的一件重器,当时对这张琴的品评,留下文字记述的共有3人。第一个是佛尼音布,得到这张琴后,就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评语。第二人是当时的大琴学家杨时百,他非常赞赏这张唐琴,对其爱慕殷切之情清楚地表露于著作之中。他在《琴粹》中说:“欧阳公之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可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近时都下收藏家仅……佛君诗梦之九霄环佩,其声音木质定为唐物无疑。……其余予收藏及所见虽不乏良材,要不能与数琴埒。”第三人是当时藏有“飞泉”、“独幽”两张唐琴的李伯仁,李伯仁为大琴学家杨宗稷弟子,杨氏将“飞泉”、“独幽”二琴定为“鸿宝”,而拥有两张“鸿宝”的李氏却将“九霄环佩”奉为“仙品”,“鸿宝”与“仙品”之间的差别,自可不言而喻了。
第七名:唐代“大圣遗音”
“大圣遗音”琴产生在唐代至德元年,也就公元756年.是李亨皇帝即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由于此时的听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因此,所作“大圣遗音”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时期的风貌,具有秀美而浑厚的气度。而它的浑厚感表现在琴面大而厚的弧度。另外"大圣遗音"琴的铭刻,也是有别于普通的古琴的。而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琴与传世的普通琴相比,这把琴的断纹也是表现出时代的特点:看上去像大蛇腹纹,而在这些纹理之间又出现了若干细小的牛毛断纹。很显然这些断纹是随着漆质的老化而产生的。而且这把“大圣遗音”琴具备了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等九种美好音色·可以说是集韵味于一器,是目前传世古琴中很难得的。
第八名:唐代“独幽”
灵机式,晚唐。通长120.4公分,琴额宽20公分,琴肩宽21公分,琴尾宽15公分。琴面桐木斵,琴底梓木斵,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翠玉琴轸,琴徽疑为瑟瑟徽。通体断纹较多,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梅花断。栗壳色底间朱红漆,鹿角霜灰胎。龙池、凤沼为圆形。龙池内刻有太和丁未(唐文宗年号)四字。此琴曾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船山所藏,后为民国时期湖南琴家李静珍藏。近代著名琴家杨宗稷称之为“鸿宝”,是古琴界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
第九名:唐代“太古遗音”
太古遗音琴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件藏品,唐初贞观年间斫制,长3050px,额宽550px,尾宽350px,中央音乐学院藏,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曾由已故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
第十名:明代“奔雷”
奔雷琴明长3190px肩宽475px尾宽390px故宫博物院藏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

7. 中国当今最好的古琴大师

现代古琴十大名家之一
 
   郑珉中,男,汉族,字从易,晚号南郭琴叟。1923年生于北京,原籍福建,寄籍四川华阳。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补助。1961年将自己收躲的瓷器57件及印押20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1946年以前在家塾读书,临习汉魏碑帖,并从林彦博、汪霭士学画,从王杏东、李浴星、管平湖学琴。1947年秋再从溥雪斋学习书画。1946年秋到故宫博物院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与研究,曾任陈列组、历代艺术组、法书铭刻组、绘画组、铜器组、金石组、工艺组组长。1982年后,重点从事古琴、古砚的研究,先后发表专题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入研究室后,选择以古琴为专业进行研究,在二十年间发表了二十余篇琴论,对于古琴的产生与发展;古琴的断代与鉴定;古琴的制作与修复等方面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其中《论日本正仓院金银平文琴兼及我国的宝琴、素琴问题》一文获故宫博物院优秀论文二等奖。在书法、绘画、古砚方面的论文也都是争鸣为主,起拨乱反正的作用。
 
   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3年、1961年将自己收藏的瓷器57件及印押20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现代古琴十大名家之二
 
   陈长林(1932.7-)福建省福州市人,电脑、古琴专荚冬曾发表有多篇电脑及古琴方面的学术论文。利用编程软件开发出MIDI古琴,将古琴与电脑结合,为古琴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古琴十大传承人中排名第二.
 
   陈长林,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北美琴社顾问。少年时向两位闽派琴家、父亲陈琴趣和表姨吴子美学习古琴。1951及1956年先后加入上海今虞琴社和北京古琴研究会,又向查阜西、吴景略、张子谦等著名琴家学习,在原有闽派基础上兼习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特点。1958年以来已发掘(打谱)有《胡笳十八拍》等五十多首琴曲。1957年以来已发表有近二十篇古琴学术文章。多次出席海内外古琴演奏会及学术会议。“雨果公司”出版发行有陈长林古琴专辑CD《闽江琴韵》。
    
 
   现代古琴十大名家之三
 
   吴钊,1935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之荚冬古琴兼音乐史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后来,吴钊开始了他事业的高峰期。他的《中国古代音乐小史》经较大修改,并由同事刘东升增写了近代部分,以《中国音乐史略》的名称正式出版,其增订本于1994年被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 
 
   吴钊,1935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之家,古琴兼音乐史家。1953年从泛川派古琴大师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吴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1985年任中国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1987年~1989年任该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任该所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3年任该院博士生导师至今。2001年起任中国琴会会长兼全国业余古琴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主任。

中国当今最好的古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