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 历代汇总

2024-05-09 00:59

1. 钱币 | 历代汇总

历代王朝、皇帝名、在位、发行銭币 收录如下:
                                          
 
  
  
 始皇帝(瀛政) BC221~BC210 秦半両(重十二铢) 
  
 二世皇帝(瀛胡亥) BC210~BC207 
  
 三世皇帝(瀛子婴) BC207~206 
  
  高祖(刘邦) BC206~BC195 三铢半両・楡荚半両 
  
 恵帝(刘盈) BC195~BC188 
  
 少帝恭(刘恭) (摂政) BC188~BC184 八铢半両 
  
 少帝弘(刘弘) (摂政) BC184~BC180 
  
 文帝(刘恒) BC180~BC157
  
 景帝(刘启) BC157~BC141 
  
 武帝(刘彻) BC141~BC87 三铢半両・群国五铢赤侧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刘弗陵) BC87~BC74 
  
 廃帝(刘弗贺)昌邑王 BC74 
  
 宣帝(刘询) BC74~BC49 宣帝五铢 
  
 元帝(刘奭) BC49~BC33 四出五铢 
  
 成帝(刘骜) BC33~BC7 
  
 哀帝(刘欣) BC7~AD1 
  
 平帝(刘衎) AD1~AD6 
  
 孺子婴(刘婴) AD6~AD9 
  
 王莽(莽 巨君) AD8~AD23 契刀五百・货布・大泉五十・布泉・小泉直一・大布・黄千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 
  
 光武帝(刘秀) 23~57 更始五铢・铁五铢・铁半两
  
 明帝(刘荘) 57~75 
  
 章帝(刘烜) 75~88 
  
 和帝(刘肇) 88~105 
  
 殇帝(刘隆) 105~106 
  
 安帝(刘佑) 106~125 
  
 少帝(刘懿) 125 
  
 顺帝(刘保) 125~144 
  
 冲帝(刘炳) 144~145 
  
 质帝(刘缵) 145~146 
  
 桓帝(刘志) 146~167 
  
 霊帝(刘宏) 167~189 四出五铢・四决五铢 
  
 廃帝(刘弁) 189 
  
 献帝(刘协) 189~220 董卓五铢・剪环五铢・延环五铢 
  
 @、 魏(220~265) 
  
 文帝(曹丕) 220~226 小五铢・直百五铢 
  
 明帝(曹睿) 227~239 
  
 齐王(曹芳) 240~254 
  
 高贵郷公(曹髦) 254~260 
  
 元帝(曹奂) 260~265 
  
 @、 吴(222~280) 
  
 大帝(孙权)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当二千・大泉当五千 
  
 会稽王(孙亮) 252~258 
  
 景帝(孙休) 258~264 
  
 末帝(孙晧) 264~280 
  
 @、蜀(汉) (221~363) 
  
 昭烈帝(刘备) 221~223 蜀五铢・铁直百五金・ 直百钱・小直百・ 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  223~263 
  
 武帝(司马炎) 265~290 小五铢 
  
 恵帝(司马衷) 290~306 
  
 怀帝(司马炽) 306~313 
  
 愍帝(司马邺) 313~316 
  
 元帝(司马睿) 317~322 豊货钱 
  
 明帝(司马绍) 322~325 沈充五铢 
  
 成帝(司马衍) 325~342 
  
 康帝(司马岳) 342~344 
  
 穆帝(司马聃) 344~361 
  
 哀帝(司马丕) 361~365 
  
 海西公(司马奕) 365~370 
  
 简文帝(司马昱) 370~372 
  
 孝武帝(司马曜) 372~396 
  
 安帝(司马徳宗) 396~418 
  
 恭帝(司马徳文) 418~420 
  
 (1)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420~422 
  
 営阳帝(刘义符) 422~424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四铢 
  
 明帝(刘彧) 464~472 永光二铢・景和二铢・孝建二铢 
  
 后废帝 苍梧王(刘昱) 472~477 
  
 顺帝(刘准) 477~479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479~482 
  
 武帝(萧赜) 482~493 齐五铢 
  
 明帝(萧鸾) 493~498 
  
 东昏侯(萧宝卷) 498~501 
  
 和帝(萧宝融) 501~502 
  
 @、梁(502~557) 
  
 武帝(萧衍) 502~549 梁五铢・五铢女钱・铁五铢・大统五铢 
  
 简文帝(萧纲) 549~551 
  
 予章王(萧栋) 551 
  
 元帝(萧绎) 552~554 四柱五铢  
  
 敬帝(萧方智) 555~557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557~559 
  
 文帝(陈蒨) 560~566 陈五铢   
  
 废帝 临海王(陈伯宗) 567~568 
  
 宣帝(陈顼) 569~582 太货六铢   
  
 后主(陈叔宝) 583~589 
  
 (2)北朝
  
 @、北魏(386~534)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焘) 423~452 太和五铢
  
 文成帝(拓跋浚) 452~465 
  
 献文帝(拓跋弘) 465~471 
  
 孝文帝(元宏) 471~499 
  
 宣武帝(元恪) 499~515 
  
 孝明帝(元诩) 515~527 
  
 孝荘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铢
  
 东海王(元晔) 530 
  
 前廃帝(元恭) 531 
  
 后廃帝(元朗) 531~532 
  
 孝武帝(元修) 532~534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西魏(535~557) 
  
 文帝(元宝炬) 535~551 大统五铢
  
 廃帝(元钦) 551~554 
  
 恭帝(元廓) 554~557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铢
  
 废帝(高殷) 559~560 
  
 孝昭帝(高演) 560~561 
  
 武成帝(高湛) 561~564 
  
 后主(高纬) 564~577 
  
 安徳王(高延宗) 577 
  
 幼主(高恒) 577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557 五行大布
  
  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帝(宇文邕) 560~578 布泉
  
 宣帝(宇文贇) 578~579 
  
 静帝(宇文衍) 579~581 永通万国
  
 文帝(杨坚) 581~604 置样五铢・白钱五铢 
  
 炀帝(杨広) 604~617 
  
 恭帝(扬侑) 617~618 
  
 越王(扬侗) 618~619 
  
 高祖(李渊) 618~626 开元通宝 
  
 太宗(李世民) 626~649 
  
 高宗(李治) 649~683 乾封泉宝 
  
 中宗(李顕) 684 705~710 
  
 睿宗(李旦) 684~690 710~712 
  
 则天武后 690~705 
  
 玄宗(李隆基) 712~756 乾元重宝 
  
 粛宗(李亨) 756~762 重轮乾元重宝 (反徒銭)・得壹元宝・ 顺天元宝 
  
 代宗(李豫) 762~779
  
 徳宗(李〉) 779~805 
  
 顺宗(李诵) 805 私铸钱 大歴通宝・建中通宝 
  
 宪宗(李纯) 805~820 
  
 穆宗(李恒) 820~824 
  
 敬宗(李湛) 824~827 
  
 文宗(李昂) 827~840 
  
 武宗(李炎) 840~846 会昌开元22局 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克、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丹、桂 
  
 宣宗(李忱) 846~859 
  
 懿宗(李漼) 859~873 
  
 僖宗(李俨) 873~888 大齐通宝(反徒銭) 
  
 昭宗(李杰) 888~904 
  
 哀宗(李祝) 904~907 
  
 @、后梁(907~923) 
  
 太祖(朱全忠) 907~910 开平元宝大钱  
  
 末帝(朱友贞) 911~923 
  
 @、后唐(923~936) 
  
 荘宗(李存勗) 923~926 乾德元宝 
  
 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元宝 
  
 廃帝(李従厚) 934~935 清泰元宝   
  
 @、后晋(936~946) 
  
 高祖(石敬塘) 936~944 天福元宝     
  
 出帝(石重贵) 944~947 
  
 @、后汉(947~950) 
  
 高祖(刘知远) 947~948 汉元通宝 
  
 隠帝(刘承佑) 948~951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951~954 周元通宝 
  
 世宗(柴栄) 954~960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宋元通宝 
  
 太宗(赵匡义) 976-997 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反徒銭)应运元宝 
  
 真宗(赵恒) 998~1022 咸平元宝 
  
 仁宗(赵祯) 1022~1063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硝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歴重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英宗(赵曙) 1064~1067 治平远宝・治平通宝 
  
 神宗(赵顼) 1068~1085 熙宁元宝・熙宁重宝・熙宁通宝元豊通宝・元硝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 
  
 哲宗(赵煦) 1086~1101 元符元宝・元符通宝 
  
 徽宗(赵佶) 1101~1125 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崇宁元宝崇宁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通宝宣和通宝・宣和元宝 
  
 钦宗(赵桓) 1126~?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高宗(赵构) 1127~1162 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孝宗(赵昚) 1163~1190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光宗(赵敦) 1190~1194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宁宗(赵扩) 1195~1224 庆元通宝・庆元元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禧通宝、开禧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 
  
 理宗(赵盷) 1225~1264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完宝・绍定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淳硝元宝・淳硝通宝・皇宋元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度宗(赵禥) 1265~1274 咸淳元宝 
  
 恭宗(赵㬎) 1275 
  
 端宗(赵昰) 1276~1278 
  
 帝丙(赵昺) 1279 
  
 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通行泉货・开丹元宝・丹巡贴宝・百贴元宝・大泉五铢・千秋万歳
  
 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 天赞通宝・天显通宝・应歴通宝・保宁通宝・统和通宝・重熙通宝 
  
 世宗(耶律阮) 947~951 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穆宗(耶律璟) 951~969 
  
 景宗(耶律贤) 969~982 
  
 圣宗(耶律隆绪) 982~1031 
  
 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4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西夏文圣福宝钱・西夏文大安钱宝・西夏文贞观宝元
  
 毅宗(李谅祚) 1048~1067 西夏文乾佑宝钱・西夏文天庆宝钱・元德通宝・元德重宝 
  
 恵宗(李秉常) 1067~1086 
  
 崇宗(李乾顺) 1086~1139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桓宗(李纯佑) 1193~1206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天盛元宝・乾佑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 
  
 神宗(李遵顼) 1211~1223 
  
 献宗(李徳旺) 1223~1226 
  
 南平王( 李睍) 1226~1227 
  
 太祖(完颜阿骨打) 1115~1123 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贞佑通宝・阜昌元宝
  
 太宗(完颜吴乞买) 1123~1135 阜昌通宝・阜昌重宝 
  
 熙宗(完颜合剌) 1135~1149 
  
 海陵王(完颜迪古) 1149~1161 
  
 世宗(完颜乌禄) 1161~1189 
  
 章宗(完颜麻达葛) 1189~1208 
  
 卫王(完颜永济) 1208~1213 
  
 宣宗(完颜吾睹补) 1213~1223 
  
 哀宗(完颜宁甲速) 1223~1233 
  
 末帝 (完颜承麟) 1233~1234 
  
 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79~1294 中统元宝・大朝通宝・至元通宝 
  
 成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4~1307 元贞通宝・大德通宝 
  
 武宗 (孛儿只斤·海山)1308~1311 至大通宝 
  
 仁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1320 皇庆元宝・皇庆通宝・延佑元宝 
  
 英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1323 至治元宝・至治通宝 
  
 泰定帝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3~1328 
  
 天顺帝 (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1328 
  
 明宗 (孛儿只斤·和世瓎) 1328~1329 
  
 文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9~1332 
  
 宁宗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 
  
 顺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1333~1368 元统元宝 ((反徒銭)天硝通宝龙凤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 
  
 太祖  洪武帝(朱元璋) 1368~1398 大小通宝・大中通宝(省局銭)洪武通宝 
  
 恵帝  建文帝(朱允炆) 1399~1402 
  
 成祖  永楽帝(朱棣) 1403~1424 永乐通宝 
  
 仁宗  洪煕帝(朱高炽) 1425 
  
 宣宗  宣徳帝(朱瞻基) 1426~1435 宣德通宝 英宗  
  
 正统帝(朱祁镇) 1436~1449 景宗  
  
 景泰帝(朱祁钰) 1450~1457 
  
 天顺帝、正统帝(朱祁镇) 1457~1464 宪宗  
  
 成化帝(朱见深) 1465~1487 考宗  
  
 弘治帝(朱佑樘) 1488~1505 弘治通宝 武宗  
  
 正徳帝(朱厚照) 1506~1521 世宗  
  
 嘉靖帝(朱厚熜) 1522~1567 嘉靖通宝・正德通宝 
  
 穆宗  隆庆帝(朱翊钧) 1567~1572 隆庆通宝 
  
 神宗  万暦帝(朱翊钧) 1573~1620 万歴通宝 
  
 光宗  泰昌帝(朱常洛) 1620 泰昌通宝   
  
 熹宗  天启帝(朱由校) 1621~1627 天启通宝     
  
 毅宗  崇祯帝(朱由検) 1628~1644 崇祯通宝 (三蕃銭)永昌通宝・大顺通宝・兴朝通宝 
  
 安宗  (朱由崧) 1644~1645 
  
 永明王(朱由椰) 1646~1662 
  
 太祖  1616~1626 天命汗钱・天命通宝(清)1616年 
  
 太宗  1626~1643 天聪汗钱(清)1627年 
  
 世祖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1644~1661 顺治通宝 
  
 圣祖  康煕帝(爱新觉罗·玄烨) 1661~1722 康熙通宝 
  
 世宗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1723~1735 雍正通宝 
  
 高宗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1736~1795 乾隆通宝 
  
 仁宗  嘉庆帝(爱新觉罗·顒琰) 1796~1820 嘉庆通宝 
  
 宣宗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 1821~1850 道光通宝 
  
 文宗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1851~1861 咸豊通宝 
  
 穆宗  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1862~1874 同治通宝 
  
 徳宗  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1875~1908 光绪重宝

钱币 | 历代汇总

2. 有关于钱币的历史,速求!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低,人们刀耕火种只能刚刚满足自己生存需要。

随着人们发明和掌握了各类工具,家庭出现狩猎采摘和种植等分工,同时也出现了家族式的社会形态,使生产力有了发展。许多人有了生产物资和物品的富余。人们开始愿意彼此交换富余的物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再后来,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并出现了木匠石匠铁匠等等新的工种,专业化的劳动使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也步慢慢过渡到封建时期。此时,人们发现,物物交换有不少缺点:
1.有的交换物品体积、重量太大,不便携带;
2.同样的物品,在交换时难以估计本身价值,每次交易可能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公平。
于是,一般等价物出现了,有的地方就拿贝壳做一般等价物,当交易时的媒介,这就是最早的货币-贝。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贝壳在海边很容易获得。抢先拾到很多贝壳的人能够无偿占有社会上很多物品。而与此同时,冶炼技术在当时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于是,统治者就下令用民间不易得的贵金属,加工成特殊形状或印上特殊标记,到民间交换物品。并声称,只有官方才有权生产这样的一般等价物,流通到民间的这些一般等价物均为官方认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也不得以任何理由自铸或仿照,违者治重罪。
这些一般等价物就是金银等加工而成的锭、元宝、钱币。

为了避免如同贝壳货币这样的数量在市场上猛带来的货币贬值后果,国家通常还对国民宣布,以一国的黄金或白银储量来保证金银货币发行量的上限,加之民间对金属不如贝壳那么易得,使得货币总量基本和社会上用于可交换的商品总量大至相当。
同时,每年的金银开采量也大致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相当,于是,在没有战乱的年代里,社会物资丰富程度逐年增加,金银货币的发行量也随之逐年增加。社会呈现良性循环。以金银库存量来做为货币发行总量的依据的货币制度被称为金银本位制度。

再后来,为了适应大小不一的规模交易,统治阶级还发行了用铁、青铜等常见金属和合金为材质的小额货币,以适应交易的价格零头。同时,也可解决生产力超越金银产量后出现的货币供应量不足的问题。

以后,民间又出现了钱庄、当铺等古代的金融业的组织机构。这类机构有不少是有口碑、信誉好的,他们有时在货币储量不足时也会发放借据代替现金给前来交易的客户。这些借据只是表示金融机构和客户间的借贷关系,而金融机构的信誉在附近也得到社会上的认可,在金融机构有货币时,随时可以拿借据去换回现金。于是,这些借据也被当作暂时的货币替代品,在小范围内流通使用。
渐渐,人们发现,交易时的双方只是A把货或者服务转移给一方B,而另一方B把与金融机构的借贷关系转移成为A与金融机构的借贷关系,只要交易的面额与借据的面额相等就可以,并不在乎这个一般等价物是金银还是纸质的借据。只要借据是个有公信力的人或者机构,在认可其公信力的范围内,均可流通。于是,一种更方便的货币形态出现了,同时,统治阶级也开始发行这一形态的货币,称银票(就是古代纸币的称呼,我国最早的纸币叫交子),并以国库金储量来做银票的发行量上限,以保证银票的公信力。
(因为后来银的探明储量猛增,且冶炼水平大大进步,造成银金属泛滥,世界上许多国家就先后摈弃了银本位,只保留金本位制,银只作为比铁、铜贵重一些的货币材质被使用。)


到了近古时期,西方国家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纸币的使用也大大简便了交易的效率,客观上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就成了交易时的一种符号、象征。同时,统治阶级加工生产的铸币(就是硬币)逐渐退居到次席,成了辅币(通常的小额货币),并也和纸币一样,金属材质的价值低于面值,以保证没有人敢私熔货币,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扰乱市场。
但反过来,正因为用廉价的材料可以制得高价的货币,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冒着被治重罪的危险私铸货币或私印货币。这些货币不是官方发行的,国家统一定义为假币,并严厉查处这个行为。
国家为了保证没人敢私毁货币获取材料而减少市场上的货币量,同时没人敢私产货币增加市场上的货币量,可以说煞费苦心。于是廉价的原材料+高超的防伪措施成了货币打击不法的货币经济犯罪最有效的武器。

二战后,美国成了唯一的世界大国,而其他国家则都国库空虚,生产力也严重受损。为了重振战后经济,恢复百姓对政府的公信力,许多国家在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同意由美圆代替黄金来作为本国货币发行量的基准,以弥补自身国库黄金的空虚。而美国则必须以本国黄金储备量为美圆发行量的担保。这标志着美圆本位制正式代替了金本位,美圆也自然被称为美金。美圆本位制也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然而,到了上世纪末期,美国国力日衰,而许多国家恢复元气并迎头赶上,中国也走入了大国行列。美圆的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为了自身,公然宣布,放弃美圆发行量与本国黄金储量挂钩的制度。世界各国也纷纷表示,将随之放弃紧盯美圆的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走进历史。而各国纷纷采取互相紧盯重要贸易伙伴国汇率,并通过加权运算来得到本国汇率以及货币发行量这个方法。中国也采取了此法,采用根据本国所有贸易伙伴国所占贸易份额比例加权计算确定人民币汇率和发行量。被称为一揽子货币体系。这些重要贸易伙伴国即为国内可允许兑换的外币种类。

为了打击假币,各国也是几年就更换一个货币版本,增加应用新的防伪技术。并且还出现了欧元、中非金融合作法郎、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等多国联合发行的货币。以应对一国难支的经济问题,确保币值汇率和发行量的稳定性,也以此减少美圆日渐式微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3. 急求中国钱币的演变历史·~~最好有配图~多谢了!

包括原始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年号宝文钱币、纸币、机制币,以方孔圆钱为主要的货币形态。
1、"钱币"的由来与趣谈 :

(贝币,"孔方兄""阿堵物""邓通半两")

2、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

中原韩赵魏燕国的布币;东北燕赵齐国的刀币;西北秦国采用环钱;南方楚国的铸文铜贝"蚁鼻钱"和"爰金"等。

3、秦始皇废除六国币制统一货币:

("半两"与方孔圆钱形制的确定)

4、汉武帝时期始行"五铢"钱:

(沿用至唐初,是中国最长寿的货币)。

5、唐初改铸"开元通宝"钱:

(实现由铢两体系向十进位制年号宝文体系钱币的转变)。

6、两宋铜铁钱并行与纸币出现:

(中国钱币艺术最鼎盛时期,纸币的诞生和流通)

7、    明清以银为主,钱钞为辅的货币制度。

8、    清朝后期开始使用银元铜元机制币:

(取代银两为单位的银锭与方孔圆钱)。

急求中国钱币的演变历史·~~最好有配图~多谢了!

4. 求古币名称及年代,看下图

后金满文铜钱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高,满文钱为小平大型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安左右上下顺序读,较为奇特

5. 这图叫啥钱币

篆书宣和通宝,宋微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钱文”宣和“乃皇上常处{宣和殿}命其年号。通宝分篆,隶二体,直读;小平径24--25毫米,折二径28--30毫米,折三径31--33厘米,折五直径34.5--36毫米。

这图叫啥钱币

6. 图片的钱币是哪的,各位大侠能帮忙看看。

是莫桑比克的,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曾译作莫三鼻给,是非洲南部国家,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1975年脱离葡萄牙殖民地而独立。

banco de mocambique ,葡萄牙语“莫桑比克银行”的意思。
纸币上的货币单位是“CEM  ESCUDOS(埃斯库多),是已经作废的货币单位,目前流通的货币单位是“Meticais (梅蒂卡尔)”。目前莫桑比克货币与人民币无直接兑换率,所以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可兑换成人民币
莫桑比克目前流通的100梅蒂卡尔,全新一张在纸币收藏市场上价值6元人民币左右。
图示是莫桑比克旧版货币100埃斯库多(加盖“banco de mocambique (莫桑比克银行)”)

希望能帮到你

7. 钱币历史历史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较早的国家。根据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我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从原始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流行的方孔钱,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可谓源远而流长。到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纸币——“交子”。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钱币界有人认为中国纸币的起源要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汉武帝时期因长年与匈奴作战,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困难,在铸行“三铢钱”和“白金币”(用银和锡铸成的合金币)的同时,又发行了“白鹿皮币”。所谓“白鹿皮币”,是用宫苑的白鹿皮作为币材,每张一方尺,周边彩绘,每张皮币定值40万钱。由于其价值远远脱离皮币的自身价值,因此“白鹿皮币”只是作为王侯之间贡赠之用,并没有用于流通领域,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只能说是纸币的先驱。“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则是真正纸币的开始。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由于交子铺户恪受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交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认可,还是民间发行的“私交”。 
但并非所有的交子铺户都是守法经营,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交子”无法兑现。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始取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 
“官交子”发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间“私交”,加盖本州州印,只是临时填写的金额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贯至十贯,并规定了流通的范围。宋仁宗时,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到宋神宗时,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发行额也有限制,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实足二年),以新换旧。首届交子发行1 256 340贯,备本钱360 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围也基本上限于在四川境内,后来虽在陕西、河东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废止了。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诸路均改用“钱引”。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钱引”与“交子”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钱币历史历史

8. 钱币历史历史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较早的国家。
  根据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我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从原始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流行的方孔钱,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可谓源远而流长。
  到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纸币——“交子”。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
  钱币界有人认为中国纸币的起源要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
  汉武帝时期因长年与匈奴作战,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困难,在铸行“三铢钱”和“白金币”(用银和锡铸成的合金币)的同时,又发行了“白鹿皮币”。
  所谓“白鹿皮币”,是用宫苑的白鹿皮作为币材,每张一方尺,周边彩绘,每张皮币定值40万钱。
  由于其价值远远脱离皮币的自身价值,因此“白鹿皮币”只是作为王侯之间贡赠之用,并没有用于流通领域,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只能说是纸币的先驱。
  “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
  此凭证即“飞钱”。
  “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则是真正纸币的开始。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
  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
  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
  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
  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
  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
  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
  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
  此外,宋朝 *** 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
  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
  由于交子铺户恪受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交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
  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
  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
  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
  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
  但此时的“交子”尚未取得 *** 认可,还是民间发行的“私交”。
  
  但并非所有的交子铺户都是守法经营,恪守信用的。
  有一些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交子”无法兑现。
  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
  于是,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
  至此“交子”的发行始取得 *** 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 *** 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
  这便是我国最早由 *** 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
  
  “官交子”发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间“私交”,加盖本州州印,只是临时填写的金额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贯至十贯,并规定了流通的范围。
  宋仁宗时,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
  到宋神宗时,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
  发行额也有限制,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实足二年),以新换旧。
  首届交子发行1 256 340贯,备本钱360 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
  “交子”的流通范围也基本上限于在四川境内,后来虽在陕西、河东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废止了。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 *** 改“交子”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
  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诸路均改用“钱引”。
  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
  “钱引”与“交子”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
  “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
  但“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
  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
  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
  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从此确定了由中央 *** 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
  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 *** 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
  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
  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
  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
  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
  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