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金庸的文学成就?

2024-05-08 11:19

1. 如何评价金庸的文学成就?

在我的印象里,金庸的小说我很少看,但是有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真的是不少,每一部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都使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金庸的小说反映时代的现实,给人通俗易懂的同时,还引发人们的思考与讨论。
金庸老先生在小说界的地位我觉得无人能

与之匹敌,从历史中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剖析坏人好人的心理过程,金庸在传统叙述方面,华丽多样。比如《射雕》里密室疗伤一段,其故事讲述技巧绝对是鬼斧神工。然后文本中的文化记述,比如诗词、器物、书法、政治、音乐等,繁杂多样。在故事的广阔时空方面,金庸是史诗级的。
从金庸的作品中你或多或少很多你都接触过,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或至少完成最重要的六本长篇:射雕三部曲、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就算不看金庸的书,影视剧以及很多经典流行歌曲的影响也很大。

从文学评论的角度看,金庸独力将武侠小说的高度大大提升了。我认为金庸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创造一个全新的武侠世界,而这种成就是没有其它人能比得上的。武侠小说作者很多,但能和金庸比较的一个也没有,唯有古龙一人可以与金庸可望其项背。
从现实来看,后人已经不可能超越金庸了。武侠小说的创作高峰显然已经过去了,而且人们不可能再有金庸的文化根基与生活阅历,我认为武侠小说第一人金庸的时代已经结束,后来的我们无从得知。

如何评价金庸的文学成就?

2. 金庸写了那么多小说,他的文学成就如何?

金庸的文学成就,在近代文坛也是鲜少有人能够与之匹敌的,堪称“大宗师”。谈及武侠小说作家,我们心中第一个想到的,没有别人,必然就是躬耕武侠创作事业一生,著名的金庸大师。
纵观他的创作生涯,着实撰写了不少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经典武侠小说。像《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这些长篇作品,更是影视界改编,翻拍的常客。金庸小说,已经成了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回忆。

但是金庸本人的文学成就到底如何?对此,坊间一直有着两种说法争论不休。第一种,是金庸的忠实书迷,认为金庸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在建国以来的文坛里,可以稳坐第一把交椅,甚至,“金庸小说的文学造诣”在一定程度上追平了四大名著。
著名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子后人孔庆东就是这样认为的。另外一种说法,则和前者针锋相对。他们觉得金庸并不是严肃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也并没有“照进现实”,给不了我们人文关怀和隽永的意境。
持有这种论点的人以王朔,李敖为代表,他们觉得金庸“不值一提”。

这两种说法小编认为都不怎么客观,都有着很强的“情绪”因素在内。金庸的小说固然好,但是和四大名著之间的差距不容忽视。不论是从文笔上,思想性上,金庸作品和《红楼梦》,《水浒传》这些传世经典还是有着差距的。
后一种就更离谱了。单单说《笑傲江湖》映射政治,怎么就没有“人文关怀”了?难不成只有严肃文学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就不算了?这是矫情。

在世界文学殿堂中,必然有通俗文学的一席之地;在通俗文学的殿堂里,就必然有金庸的一席之地。世界上的作品,就表达人世间苦难的,自然也有武侠这种体现出我们的幻想和追求的。
因此,我认为金庸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和法国的大仲马媲美。他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大宗师。

3. 名家对金庸小说的较高评价

  小说评论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这一“项目”的“奥运冠军”,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武侠小说作为“写梦的文学”本不以写实见长,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写作传统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它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萧峰和阿紫这一对主角情侣。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天龙八部”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杰出的武侠小说家,写武侠,写出的是人世的众生相;敏锐的读者,读武侠,读出的是人间的沧桑和百态。到如今,金庸小说的流播已经冲出华人世界,走得更远。但是,研讨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时,要一时说清却是很难的,在这里,我无意谈论金庸小说的所有艺术特色。前辈说书人常说“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我觉得用这一想法作为指导思想来切入金庸作品涵盖乾坤的殿堂无疑是有效的。

  评论一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有几段被人引用过多次的对话,金庸在里边提到了两个很耐人咀嚼的话题:“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无论是巴金、茅盾或是鲁迅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中国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人常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那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小说。”“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爱情小说、侦探小说或什么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它是用什么形式表现那完全没有关系。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有文学意义的,就是好的小说,其它小说也如此。毕竟,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这是两个多么矛盾的话题,但却同时存在于一个对话录里,还被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当成文艺理论一般引用!于是,文学的形式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焦点,到底该如何看待文学的形式?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话题所传达的意思呢?
  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问题的解决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它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武侠小说在旧中国小说里是文学流派的一个大的分支,它与传统小说一样也是由评话、弹词、说书等演变而来的。在内容方面,与武侠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有多大区别,江湖恩怨、门派斗争、武林纷争、男女爱恨、兄弟情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显扬的主题,它的复杂变化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说:“武侠小说所继承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就内容而言,武侠小说和《水浒传》差不了多少,当然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国的形式,是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所以,鲁迅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也得提到《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而鲁迅若再生,他也必须得提到金庸小说、古龙小说、梁羽生小说。一个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说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金庸在行文时很会玩“花样”,像元好问的《摸鱼儿》、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都运用得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为了小说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装潢更是心机用尽,他在1978年10月《天龙八部》修订本的后记中写道:“曾学柏梁体而写了四十句古体诗,作为《倚天屠龙记》的回目,在本书中学填了五首词作回目。”③他还颇费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选了五十行对句作为《鹿鼎记》的回目。不过,金庸也在几本书中没有坚持这种通俗文学固有的思维惯性,殊为恨事。尽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还是鹤立鸡群,试看《天龙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鹰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霞/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这一曲气吞万里如虎的《水龙吟》于细微处峰回路转,英雄侠义与儿女情长互为映衬,真是“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
  再次,金庸小说潜移默化的借鉴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视觉与心觉的堂皇运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视觉与心觉的运用,半明半暗地描写人物和事件在客观视觉中留下的意味深长的空白点,轻易地迷惑住了读者,加上精细的心理刻画,终使岳不群成为武侠小说史上最成功的“虚伪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华山二老等插科打诨一类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说锦上添花,对于减低小说的沉闷气氛大有裨益。李渔的《闲情偶寄》就说了“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均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尼人作揖,土佛谈经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梦寐难求的啊!
  到了这里,真相才清晰起来:中国形式的写作传统处于作品中整体艺术构架中较符合传统欣赏习惯,较易为大众所感知的位置,它们较早地随着说书、评话、弹词等艺术形式深入民间,成为影响读者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类型化或程式化的写作传统也并不意味着贬义,还有可能是某些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装载家”才是最后的赢家。优秀的作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去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如锤炼语言、增添新的类型或亚类型、将中西相形式结合等等。而金庸小说的成功也就在于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形式的衣钵,发扬了其武侠小说的特质,成为了20世纪最中国形式的小说。金庸是矛盾的,但这并不一定是缺陷,一个真正意义的作家总是生活在矛盾中并探索着人间百态。

  评论二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曾引言道:“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又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⑥这是比较中肯的说法,金庸的语言的确有速度感,是白话小说,很俗,而这也恰恰是金庸语言的长处。只是,王朔用金庸的优点或长处去批评金庸,孔门卖文之际未免有点贻笑方家的味道。
  金庸的语言可以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并运用的极富韵味,但其语言的主要魅力不在于此。金庸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场面,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读金庸小说时,迎面而来的是古朴、苍劲的感觉,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金庸总是试图在作品中不说而又说点什么,那意境的升华令人如饮佳酿,读者于微醉之间已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笔是灵动而又厚重的,但也诚如陈墨所言:“金庸小说的语言,之所以看起来没有什么突出的特殊,那是因为作者并不追求风格的单一性,而是进行不同方式的叙述探索,不断改进和创造自己的叙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同时不断地拓展语言的疆域,丰富小说的形式美感。”⑦如其为郭芙设计的一系列语言就不仅把她的尖酸、刻薄、娇气表现了出来,还把她对杨过既爱且恨的女人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神雕侠侣》三十九回《大战襄阳》里对郭芙的描写:“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来讨我的喜欢,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深处,对他的眷念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头的恨恶一去,她才突然体会到,原来自己对他的关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这么说,郭芙这个人物的刻画在金庸小说中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她的意义绝对不下于小龙女,李莫愁以及黄蓉,而大多数的读者却总是先入为主的把自己当成了杨过,而把郭芙当成了对头并对之无比痛恨,殊不知此举乃是入宝山而空回,买椟而还珠了。金庸小说就是这样:语言升华成性格,性格升华成命运,而命运反过来又影响语言,如此循循导之,步步深入。
  金庸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记忆犹新的是《雪山飞狐》中描写胡一刀夫妇的那句话:“这一男一女啊,打个比方,那就是貂蝉嫁给了张飞……”在这里,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的勾勒而显得如鱼得水,它唤起的想像与联想让读者再也抹不去对这一对夫妻的记忆。金庸的语言还很幽默诙谐。从“老顽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韦小宝”,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说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们或是成为一种意义或思维的化身,或是成为小说重要情节或线索充实小说内容,或是与叙事角度和评点相结合,不但为金庸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在故事创作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却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即使是《天龙八部》这么一部气势恢宏、多头并进的作品也得如此。这就要提及语式中的讲述与描述。讲述与描述的区别体现在叙事角度、人称转换、叙事与故事的距离以及叙事态度上,“讲述是历时性的叙述,提供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人物的过去以及有关信息”;而描述则“比较含蓄,多用客观或‘中性’的语调”,是“给定了场面的戏剧性的现时性的叙述型语式”⑧。讲述与描述的灵活运用在金庸小说中随处可见,如《倚天屠龙记》第二章《武当山顶松柏长》的最后一段写道:“张君宝其时年岁尚轻,也不敢断定自己的推测必对。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这是描述性的,后面又接着道:“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这又是讲述了。在这段话里,描述转换成讲述是不着痕迹的,细心的读者在阅读《袁崇焕评传》时肯定更会有这种感觉。
  金庸对语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风格是“经过了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来的风格”,他还说:“写小说内容求‘雅俗共赏’,文字能‘清简流畅’,此吾之愿也。”⑨王安石的诗说得好:“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金庸曾多次修改自己的小说,其“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一肩挑”的良苦用心比起“批阅十载,增删数次”的曹公雪芹来也毫不逊色。例如,金庸在回目上就将《书剑恩仇录》的第一二回由“古道骏马惊白发,险侠神驼飞翠翎”改成了“古道腾驹惊白发,危峦快剑识青翎”,这使得这两回回目在意境、平仄等方面都更切合文本。又如在《射雕英雄传》的开头,金庸增加了张十五说书的故事。这种说书艺术将叙述者、听者、读者等自由结合,作者自由出入其间,以生动逼真的临场感,满足了读者理清来龙去脉的愿望,唤醒了读者心目中潜藏的人物形象。而这种艺术与别的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鹿鼎记》中更是得到了最佳的展示,为这部20世纪与众不同的武侠小说的增加了不少艺术价值。
  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笔冲破了小说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对语言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英国政府在香港施行的重英轻中的殖民教育做出了无声的抗议。

  评论三
  金庸懂得挖掘现实,更懂得挖掘远离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梦回江湖后,在金庸用小说特有的形式和语言引领读者想象并把握历史的脉搏的同时,理想却只能一点一滴地积淀现实,因为理想只能永远走在现实的前面引导与提升现实,却永远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所以,无论当年多么叱咤风云的金庸小说主人公,最终还是以各种方式离开了江湖这一“母体”。如郭靖与黄蓉。他们的爱情以牺牲黄蓉的代价来对郭靖做出一种虚幻的补偿,令一个活泼、轻柔、聪慧、灵敏的女子来向木讷、刚毅、质实、朴拙的男性做出一种超乎生死的承诺,这本来就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但是我们却无法不看到郭靖在许多时候都可以抛弃黄蓉,所谓“巧妻常伴拙夫眠”本就是儒教文化中类似“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般的“仁中自有颜如玉”的麻醉剂和兴奋剂而已。又如“自由之神”令狐冲,他生性率直、兴味随意、活的潇洒,是金庸小说中最洒脱之人;但他又是最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之人,他依恋师门,极力维护师傅、师弟,他交友只认情义,不分正邪,他受到委屈从来是反躬自问,不责怪他人。个性的张扬与道德的完善在他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结合。不过,令狐冲也毫无振奋的勇气和信念,倘若不是作者及时安排任我行之死,他必定也死了;倘若不是安排岳灵珊对令狐冲的背叛,令狐冲的爱情也必将在岳灵珊和任盈盈的无所取舍中霜冷长河。这就意味着令狐冲的结局实际上是一种“虚假性的结局”,他的归隐和乔峰意义上的死毫无区别。
  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侠小说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笔有效地掩盖了现实处境的严峻,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并防止历史文化语境的印痕和创伤的暴露,充满激情地言说着这个世纪所交托给文人的侠客梦。陈平原说:“不敢说没有江湖就不存在侠客;可武侠小说中倘若没有一个虚拟的‘江湖世界’,侠客就不可能纵横驰骋大显神威。”正如《西游记》写的最好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金庸小说的美在那浪漫主义建构的艺术画廊里,是乔峰大战少林、聚义庄之时;是郭靖华山论剑之日;是令狐冲挥舞独孤九剑之间;是杨过携手小龙女的刹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瞬间;是韦小宝脚底抹油的顷刻……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庸武侠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在于此。
  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它们可以由这几句话描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们分别是《飞狐外传》(1960年)、《雪山飞狐》(1959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1963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鹿鼎记》(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书剑恩仇录》(1955年)、《神雕侠侣》(1959年)、《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碧血剑》(1956年)《鸳鸯刀》(1961年)、《越女剑》(1970年)。

名家对金庸小说的较高评价

4. 金庸在文学领域的地位

金庸武侠小说的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
这种观念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这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
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金庸的后世影响:
金庸的去世,让中国社会认识到其武侠小说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力,也使中国文学研究界越来越意识到以往对于通俗文学简单评价的缺陷。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全球华人地区甚至英语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金庸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通过武侠小说为读者们奉献了一批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异想象和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品,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以新的语言魅力和文化自信。
以上内容参考 光明网-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5. 如何评价金庸作品的文学造诣

金庸纯“讲故事”的通俗小说成就,如《射雕三部曲》,至少不下司各特之于英国、大仲马之于法国。考虑到大仲马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金庸的大师地位毋庸置疑。
而另外三部,我认为完全可以当作“文学作品”,超出“讲故事的通俗小说”。即:
《天龙八部》被夏济安、陈世骧两位先生盛赞,认为有悲天悯人的古希腊悲剧色彩。这两位先生都算学术宗师,眼光品味远在我之上。
《笑傲江湖》作为政治寓言的伟大小说,个人认为品第甚高,历史地位至少不该低于《镜花缘》。
《鹿鼎记》对中国武侠作用,大可以当做《堂吉诃德》之于骑士小说。


金庸在传统叙述方面,华丽多样。比如《射雕》里密室疗伤一段,纯是希腊剧格局。其故事讲述技巧绝对大师级。然后文本中的文化意味,比如诗词、器物、书法、政治、音乐等,繁杂多样。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一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在故事的广阔时空方面,金庸是史诗级的。虽无法作为《金瓶梅》级别的历史风俗剧,但单把他作为一个“时代剧作者”,也可以是马洛级的——哪怕够不上莎士比亚吧。


故此,我倾向于认为,金庸之于中国,至少不下于大仲马之于法国,甚至可以推到狄更斯之于英国的地位。《天》《笑》《鹿》和《射雕》单拿出来,哪怕不能说齐平四大名著,至少可以压倒《儿女英雄传》、《镜花缘》、《海上花》、《三言》这一流作品。论结构,金庸的相当一部分小说可以压服《儒林外史》(其实等于短篇小说串联)及以下级作品。

如何评价金庸作品的文学造诣

6. 金庸在文学方面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金庸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是大家,亦是名家。写武侠小说的作家很多,有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但是能够与金庸比肩而立的不多。金庸小说有禅心,有佛意,著作等身,于是形成了有华人的地方必读金庸。
金庸的武侠小说严格来说不能等同于名著。名著是指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金庸小说现在看的人没有以前看的人多了。除了用电视剧的形式一遍有又一遍重拍外,看的人数量已大不如从前了。


所以武侠小说以后会怎样,只能拭目以待。当然,金庸在文学史上的会占有一席之地,毕竟武侠小说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地位高低如何只能留给时间。

7. 从哪些名号上能看出金庸的文学造诣有多高?

金庸老先生去世,从此世间再无金大侠!今天,但凡有常识的人,想必都知道金庸,就算不了解金庸本人,也对他的作品十分熟悉。金庸用笔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武侠梦。人在江湖,没有一个有气势又有内涵的名号是不行的!在金庸笔下的各路武林高手,他们的命名可不是空穴来风、徒有其表。以下25位江湖人名号的门道,你知道5个就算你狠!
东方不败

东方不败在《笑傲江湖》中号称“武功天下第一”。武侠小说中“武功”一词一般是指“以拳脚内力给对方身体造成极大损伤的超能力”。
而《笑傲江湖》这部作品中,“武功”二字多了一层含义——文治武功。文治武功指政治军事,常用于描述古代君主在统治国家或地区时的表现,也扩展到对一般管理者任内成绩的概述,或比喻推行措施中刚柔并济、软硬兼施。
西汉·戴圣《礼记·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东方不败”就是——东方的战神传说。
向问天
此名潇洒俊逸!
李白问过“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也问过“把酒问青天”,谭复生还问过“我自横刀向天笑”。
而“问天”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天问》。(注意,屈原的原著名为《天问》,不是“问天”,不过意思无差。)诗歌全篇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有些是对现实的拷问,有些则是探索性问题,脑洞清奇,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
夜晚在蒙汜栖息。
从天亮直到天黑,
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 屈原 《天问》
张无忌

“无忌”就是“百无禁忌”的意思,父母望他无灾无难,平安吉祥。哪知事与愿违,张无忌的童年、少年却是多灾多难,艰苦备尝。
历史上叫做无忌的人很多。有一副对联很出名的:“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魏无忌是战国时信陵君之名,长孙无忌则是初唐名相。
西毒 欧阳锋

“西为金”,“锋”赖“金”利。作为音乐家的欧阳锋,常备乐器是铁筝,仍是金属所制。“西,色白”,西毒长居白驼山,他本人也穿着白衣装。
根据这些,王家卫在《东邪西毒》中也有所体现,电影尾声是欧阳锋的一段独白:“没多久,我就离开了这个地方。那天,黄历上写着:驿马动,火迫金行,大利西方。”
东邪 黄药师

由于金庸对唐代名将李靖,敬仰有加,欣赏李靖功成不居,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与人格修养。所以创作桃花岛主黄药师这一人物时,他把李将军的名字赠给了黄药师,李靖,字药师。
另外,“东,色青”,书中写黄药师初次出场“身穿青色布袍”;“东为木”,黄药师的“药”繁体字写法是“药”,一根巨木,赫然在下。
北丐 洪七公

“北为水”,七公姓“洪” ,果见洪水汤汤,竟没涯涘。
“北,色黑”,书中虽然没有描写七公衣服颜色。不过洪七公作为丐帮老大,平时确实不太讲究卫生,席地而坐,就地而躺,一来二去不论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成黑色了。
夏雪宜 温青青

这二人是《碧血剑》中一对父女。夏季炎热,雪只下于寒冬,“夏”与“雪”本不相宜。但是夏雪宜性格矛盾,烈火与寒冰萃于一身;同时他的冤屈太过深重(父母姊妹哥哥全家被害惨死),足以感天动地,使六月飞寒雪。
其女儿温青青,《庄子·德充符》:“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礼记·曲礼上》:“凡为人之礼,冬温而夏凊”。
作为温仪和夏雪宜的女儿,身上同样兼有“温”、“凊”(或谓“夏”、“雪”)两种矛盾的性格,小说中温青青时而刁蛮时而哀苦的情绪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

从哪些名号上能看出金庸的文学造诣有多高?

8. 金庸堪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大师,他的忠实读者都有谁?

金庸的武侠小说通俗易读,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可见他写的小说有多么深入人心,令大家追捧,所以金庸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大师,读他的小说给人感觉气势磅礴又荡气回肠。
一、金庸的一生金庸出生在浙江的一家书香门第,从小受文学素养的熏陶长大,八岁看了《荒江女侠》便陷入武侠小说不能自拔,上中学时,因为画漫画讽刺老师被开除,后来在报社工作,也被开除,后来来到香港,在报纸上连载小说《射雕英雄传》后在香港大火,当时为自己起名叫金庸,开始他的江湖之旅。金庸的作品也受到中国大陆读者的喜爱,金庸的存在堪称一个时代的奇迹。金庸的感情世界也是极为丰富的,他曾结婚三次,虽然每一次都不疾而终,但是他把这种感情抒发在他所写的武侠小说中,因而造就他笔下的人物也都缠绵悱恻。

二、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被情所困,《天龙八部》中天不怕地不怕的萧峰,却在打伤阿竹抱着他寻找可以救命的人参时怕极了,他怕失去他的阿竹。《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阔别十六年再见依旧是如故,简短的对话,叙不尽他们彼此的思念之情。《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反对女儿与郭靖在一起,不断的从中作梗,却为了女儿违背誓言走出桃花岛,就算梅超风背叛师门,他落难黄药师依然救他。

三、武侠的历史意义总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影响了一代人,堪称一个时代的大师,他的忠实读者遍布全中国,甚至连国外友人也有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因为他的小说有血有肉有感情,充满江湖道义,值得我们去追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