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后来还清了吗

2024-05-19 05:17

1. 据说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后来还清了吗

《辛丑条约》中的所涉及的赔款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史称庚子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赔款分配是这样的:俄国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赔偿的具体数目如下:俄国130371120两、德国90070515两、法国70878240、英国50620545两、日本34793100两、美国32939055两、意大利32939055两、比利时8484345两、奥地利4003920两、荷兰782100两,其余的43万余两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分享。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利息共500003000两。本息合计900008000两,以海关税、盐税担保。
条约签字以后,清政府按期给列强赔款。但到1904年以后,银价下跌,而庚子赔款是按银价算的,于是,列国在1905年7月2日,强迫清政府将庚子赔款改为金货债务,并将已经用银偿付的赔款按金价折算,补偿了约8000000两。 
     这笔巨款还款方法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
     1.债券:由清政府发出五种债券,按分摊数额交给各国收执,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帝国主义遂将各通商口岸50里内的常关税也划归外国人管理的海关税务司管理。
    2.额外款:"镑亏借款"。《辛丑条约》规定,赔款数目虽按银两计算,因帝国主义国家的货币用金,还须按照白银市价折合为金币,这样亏损很大,这种亏损称为"镑亏"(以英国货币金镑为代表)。清政府为筹付这笔额外支出,1905年4月又向汇丰银行订借英金一百万镑,借款利息五厘,期限20年。
    3.庚款办学: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庚子赔款"对中国进行精神、文化侵略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中国从事传教、经商30余年的史密斯,曾于1906年向美国总统建议"退还庚款"来培植中国学生。19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用"退还庚款"来教育中国学生的提案,1909年付诸实施。从1923年起英、法、意、比、荷各帝国主义国家也竞相效仿,用此款办起了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
    这笔巨款没有还完,主要原因有:
    1.一战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作为战胜国,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美、英、日、荷四国部分的庚款余额则改订偿付办法。
     2.抗日战争影响: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停止对日赔款。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加剧,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冲突尖锐化,中国也无力赔款。于是英、美等国于1938年纷纷停止"庚子赔款"。至此,中国共赔款白银已近6.532亿两,折合银元近10亿元。

据说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后来还清了吗

2. 《辛丑条约》赔款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清亡后剩下的债谁还?


3. 在《辛丑条约》中清政府赔款白银多少,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多少?

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利息共500003000两。本息合计900008000两,以海关税、盐税担保。
  
  
  
  《辛丑条约》中的所涉及的赔款,因为是针对1900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规定,所以也叫庚子赔款。赔款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各国要求赔款的数目如下:俄国130371120两、德国90070515两、法国70878240、英国50620545两、日本34793100两、美国32939055两、意大利32939055两、比利时8484345两、奥地利4003920两、荷兰782100两,其余的43万余两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分享。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利息共500003000两。本息合计900008000两,以海关税、盐税担保。
   条约签字以后,清政府按期给列强赔款。但到1904年以后,银价下跌,而庚子赔款是按银价算的,于是,列国在1905年7月2日,强迫清政府将庚子赔款改为金货债务,并将已经用银偿付的赔款按金价折算,补偿了约8000000两。
    这笔巨款还款方法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
   1.债券:由清政府发出五种债券,按分摊数额交给各国收执,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帝国主义遂将各通商口岸50里内的常关税也划归外国人管理的海关税务司管理。
   2.额外款:"镑亏借款"。《辛丑条约》规定,赔款数目虽按银两计算,因帝国主义国家的货币用金,还须按照白银市价折合为金币,这样亏损很大,这种亏损称为"镑亏"(以英国货币金镑为代表)。清政府为筹付这笔额外支出,1905年4月又向汇丰银行订借英金一百万镑,借款利息五厘,期限20年。
   3.庚款办学: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庚子赔款"对中国进行精神、文化侵略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中国从事传教、经商30余年的史密斯,曾于1906年向美国总统建议"退还庚款"来培植中国学生。19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用"退还庚款"来教育中国学生的提案,1909年付诸实施。从1923年起英、法、意、比、荷各帝国主义国家也竞相效仿,用此款办起了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

在《辛丑条约》中清政府赔款白银多少,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多少?

4. 《辛丑条约》规定赔款分39年还清,清朝覆灭后,钱还完了吗?


5. 《辛丑条约》赔款分39年还清,10年后清朝就亡了,剩下的债还没?

《辛丑条约》给11个列强合计4.5亿两的赔款,相当于我国当时总人口每人赔付1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总额达9.82亿两。履行11年后,清朝亡了。赔款怎么办?
俄国19年后宣布放弃索赔庚子赔款中获赔最大的是俄国,不算利息在内计1.3亿两。
从1901年开始,清政府开始如约向俄国赔付。主要方式是发行赔付债券交给俄国,由清政府境内的关税、盐税、常关税为主要支付渠道,按年度为单位,兑换俄国手中的赔付债券。
1919年7月,苏俄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把沙皇时代割占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取消俄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放弃庚子赔款中应赔偿给俄国的部分,还归中东铁路所有权……
1920年9月27日,苏俄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再次声明放弃庚子赔款中没有赔付的余额……

美国用庚子赔款筹办教育美国在庚子赔款中获利为3293万多两。赔付进行到1905年时,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让美国决定放弃继续索赔。
1906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拜谒罗斯福,首次提出退还一部分庚子赔款。
转机出现在1908年,12月28日,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宣布自1909年1月1日起,按年把1196万美元的庚子赔款退还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1911年初,用退还庚款所建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成立。

日本实际获得最大根据《辛丑条约》,不算利息日本将获赔3000多万两,最终实际获赔5736万海关两。这是因为:我国的对日赔付持续时间最长。
清朝灭亡后,中国一直履约,从没有间断过。利用庚子赔款,日本在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上有恃无孔,有了更加充足的资金储备。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南京方面正式下令:停止海关税务司拨付赔款。至此,从1901年2月19日算起,本息合计实际赔付日本5736万海关两,剩余的1858万两庚子赔款不再对日支付。

其他列强的情况各不相同在庚子赔款中,不算利息德国获利9000多万两、法国7000多万两、英国5000多万两、意大利3000多万两、比利时800多万两、奥匈帝国400多万两、荷兰78多万两,另有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获利43多万两。
这些赔款只有部分赔付。这是因为一战爆发后,1917年美国参战,中国也随之加入协约国。次年,一战结束,沙俄、德意志、奥匈解体,北洋政府在美、英、日等国的支持下,宣布不再向战败的德意志和奥匈帝国赔付余款。

获胜的协约国一方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或者修订了赔付条款,或者拿出部分赔款资助中国留学生之用。日本、荷兰等国也跟风修改了赔付条款。
直到1938年,随着对日赔付的停止,庚子赔款的相关条款才全部作废。
从1901年至1938年,庚子赔款实际履约38年,11国列强实际获利白银6.5多亿两,计银元近10亿元。
按照清末晚期的维护运营成本计算,北洋水师保持亚洲第一的水平,全年需要经费4000万至5000万两,所赔付的白银相当于可以用来打造16至13只北洋水师。

《辛丑条约》赔款分39年还清,10年后清朝就亡了,剩下的债还没?

6. 《辛丑条约》赔款分39年还,但是清朝10年后亡了,剩下的呢?

我国历史上的王朝基本都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败,但这些基本上都是我们内部的。清朝的辉煌在于康熙乾隆盛世,但是它的衰亡,却对中华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巨大损失。
1900年6月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对万国宣战诏书》。他的对象是以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大日本帝国等11个国家。这11个国家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强国家行列,这无疑是在向世界宣战。这下子惹恼了诸列强,以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大日本帝国为首的共八国的联军直接杀向北京,慈禧急忙携光绪出逃。


慈禧一边逃往西安,美名“西狩”,一边又派李鸿章去和列强谈判,这次的谈判的结果就是清政府签下了耻辱的《辛丑条约》。中国不仅丧失诸多主权,条约还规定清政府要赔偿列强们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清朝当时的人口数量是4.5亿多人,如果每个人平摊下来一个人要还2两。清政府拿不出这么多钱出来,列强们就允许分期还款,从1901年到1940年共39年要还价息超过9.8亿两白银。


只不过这笔钱清政府只还了10年,后来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覆灭了。列强们为什么不阻挠辛亥革命的爆发呢?那是因为民国政府承认之前所签订的各项条约还具有有效性,列强们在华的利益没有受到太大损失。


1908年美国以教育投资的方式返还了一半的赔款,当时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等学校,就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了。
1914年一战爆发,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并派遣了14万劳工奔赴欧洲前线。一战胜利后,中国以胜利国的身份停止了对德、奥两国的赔款。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推翻,新的苏维埃政府宣布放弃了赔款。
1920年时,英法两国也同时主动宣布放弃赔款,意大利则在1933年主动宣布放弃剩下的赔款。
八国当中只有日本还在坚持要求赔付,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才终止对日赔款。可气的是日本将这些赔款大部分投入到本国的教育和军事上然后又来打我们。

虽然各国除了日本都表明了不需要赔偿了,但我们还是赔了5.76亿两,列强们的“正义”行径却永远也掩盖不了他们强盗的行为。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7. <辛丑条约>的赔款清政府还清了吗?还了多少?

《辛丑条约》的赔款总数在10亿两以上,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经过延付、停付及退还,实际赔款并没有达到这个数目。
据历史资料统计,至1939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通告宣称停止支付庚子赔款为止,1902-1938年这37年间,庚子赔款总计实付之数为6.64亿海关两,扣除美英等国退款等,中国实际支付给帝国主义的赔款数额共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约占总数的58%。
《辛丑条约》要求清政府为11国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当时,中国的人口大约4亿多,每人都要背负2两多白银的赔款。为赔偿,政府变本加厉压榨民众,引起强烈不满。中国海关也由英国人掌握,海关收入绝大部分成为赔款。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等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从此,中国海关管理权被外国人操纵了近一个世纪。

扩展资料: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1.赔款。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其中这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工具。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石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参考资料:人民网-辛亥溯百年 引燃革命那些事;
百度百科-庚子赔款

<辛丑条约>的赔款清政府还清了吗?还了多少?

8. 《辛丑条约》的10亿两白银的赔款中国共支付了多少?什么时候废除的

辛丑条约中国实际支付的赔款数额《辛丑条约》中的所涉及的赔款,因为是针对1900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规定,所以也叫庚子赔款。赔款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各国要求赔款的数目如下:俄国130371120两、德国90070515两、法国70878240、英国50620545两、日本34793100两、美国32939055两、意大利32939055两、比利时8484345两、奥地利4003920两、荷兰782100两,其余的43万余两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分享。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利息共500003000两。本息合计900008000两,以海关税、盐税担保。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停止对日赔款。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加剧,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冲突尖锐化,中国也无力赔款。于是英、美等国于1938年纷纷停止"庚子赔款"。至此,中国共赔款白银已近6.532亿两,折合银元近10亿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