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的创业经验

2024-05-19 01:36

1. 马化腾的创业经验

退休父亲开着奔驰给马化腾做账,马化腾也算是富二代吧?

马化腾的创业经验

2. 马化腾的成功创业故事

   现在QQ已经成为大家打开电脑首先要打开的程序,它改变了数亿人的沟通习惯,创造了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引领出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而QQ背后的腾讯公司,不得不让我们提起腾讯CEO马化腾。那么马化腾的成功创业故事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
      网络玩家 
     1984年就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的马化腾曾经很喜欢天文,但那毕竟有些遥远。当计算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生活中便有了新的主宰。在深圳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时候,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平已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他既是各种病毒的“克星”,会为学校的PC维护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又经常干些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苦苦生存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认识了ICQ。一见面,他便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就立即就注册了一个号。可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户中想推广开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于是他想,自己能否做个类似于ICQ的中文版本工具呢?
     1998年11月,马化腾与同学张志东合作,在深圳注册了深圳的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从此,他踏上了创业征途。
      差点卖掉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1'999年初,腾讯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腾讯“QQ”,受到用户欢迎。在马化腾为资金犯难的时候,他起了要把QQ卖掉的想法,先后和四家公司谈判,都以失败告终。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升温,受昔自老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次的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QQ220万美元的投资。从此,新的一轮创业开始。截至2004年9月,腾讯QQ总注册用户数为3.55亿,活跃用户数1.19亿,QQ最高同时在线730万、QQ游戏最高同时在线78万,跃居中国第一大休闲游戏门户。
      专注做事 
     马化腾的成功,有人总结原因说是运气太好。而马化腾总结说,是对QQ的专注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他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业内伙伴提到这位才34岁的老板,都会用“专注”这个词。五年来,腾讯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是国内唯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
     马化腾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他上网只有一个目的,在互联网的犄角旮旯里发掘新的商机。QQ秀就是他在网上觅到的一块肥肉。偶然一次,马化腾发现韩国推出了一种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服务,马化腾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就把韩国的那套东西给学过来,搬到了QQ上推广尝试。他同时找一些著名的手机和服装公司,例如诺基亚和耐克等国际知名公司,让他们把自己最新款的产品通过QQ秀用户来下载。QQ秀有这些公司提供服饰设计、手机等多种产品,很快风靡了Q族的`世界,而腾讯没有为QQ秀的服装、饰品花费任何的“银子”。
     马化腾说,这一块业务的增长目前很快,已有超过40%的用户尝试了购买。马化腾盘算,如果每个用户愿意花1~2元的话,仅QQ秀收入就不敢想象。马化腾那独到眼光又一次为腾讯挣到了钱,2004年前三季度,腾讯盈利达到3.28亿元。
     马化腾的经营哲学是:“三问自己”。这点,可能80后创业者可以从中学习到点什么。
     一问: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他的竞争对手多半对商务、利润、资本感兴趣,却不一定能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而马化腾凭着对网络市场一种朦胧却又相当有预见性的理解,用近乎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搭起腾的架子,牢固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理念,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质量,当然能高出对手一筹。
     二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白,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其实我只是个很爱网络生活的人,知道网迷最需要什么,所以为自己和他们开发最有用的东西,如此而已。”
     三问: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1999下半年,腾讯在网络寻呼系统市场上越做越大,淘到大桶“金银气然而,也面临着重大选择:一方面寻呼行业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腾讯的QQ用户数达到了100万,而且还在迅猛增长。早先,QQ只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的,马化腾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他对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当时,腾讯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齐下?:-方面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大量利润;‘另一方面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改进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再一方面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
     小结:马化腾的创业故事向人们说明了:执著某一个目标,专注某一件事,你一定会有成就。

3. 马化腾他的创业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显然,马化腾对电脑很感兴趣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他。。只要你对一件事感兴趣,你就会觉得很富有。失败不算什么。此外,你需要时间来证明,正如俗话所说,你不能一口吃掉脂肪。慢慢来。不要只想赚钱。你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你不想赚小钱,但你不能赚大钱。这个说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拓展资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创业。对科技投资的调查研究表明,国内企业家基本可分为以下类型:1.生存创业者生存企业家大多是下岗工人、因各种原因失去土地或不愿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及刚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这是中国企业家人数最多的一次。根据清华大学的调查报告,这类企业家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90%。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迫去凉山谋生。一般来说,创业的范围仅限于商业贸易、少量工业,基本上是小型加工工业。当然,也有大中型企业因机遇而出现,但数量非常少,因为国内市场不像20多年前那样,如刘永好兄弟、卢冠球、南存辉等。在他们的创业时代,到处都是经济短缺、混乱的机制和机会。现在,俗话说,狼多肉少。长期以来,依靠机会取得伟大成就一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2.主动性创业者积极创业者可分为两类:盲目创业者和冷静创业者。大多数前企业家都非常自信和冲动。这类企业家,大多是赌博爱好者,喜欢买彩票和赌博,而不是审查成功的概率。这样的企业家很容易失败,但一旦成功,他们往往是一个大事业。冷静型企业家是企业家的精华。他的特点是计划和行动,而不是毫无准备地战斗,或掌握资源或拥有技术。一旦他采取行动,成功的可能性通常很高。3.赚钱型创业者赚钱的企业家除了赚钱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喜欢创业精神和当老板的感觉。他们不在乎他们能做什么,也不在乎他们会做什么。他们可能在做这样那样的事情。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完全无关。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赚钱没有明显的兴趣,也从不考虑他们自己的事业的成败。奇怪的是,这一类的创业者赚钱的并不多,创业失败的概率也不比那些认真、勤奋的创业者高。此外,这些企业家中的大多数人都非常高兴。4.创新型创业者这种创业模式要求创业者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成功的企业家精神往往形成独角兽企业,有时形成新的商业形式。企业家首先应该处理好创造力、创新和创业之间的关系:传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产生创造力。创造力是创新的基础,创造力是创业的动力源泉之一。创新与创业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更容易激发人的创造力。创意创新与创业链的结合是推动各产业发展、社会繁荣的重要源泉;二是资源配置。5.迭代创业者在互联网时代,认知迭代、产品迭代、组织迭代和营销迭代是持续迭代的创业模式。

马化腾他的创业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4. 马化腾创业经历(详细)

1、第一桶金
1998年,实用软件概念不仅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也使他从中盈利不菲。马化腾是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卡在赛格电子市场一直卖得不错。马化腾还不断为朋友的公司解决软件问题。这使他不仅在圈内小有名气,而且也有了相当的原始积累。

2、创立腾讯

1998年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作为一家没有风险资金介入就成立的软件公司,初期的每一笔支出都让马化腾和他的同伴心惊。

3、困难机遇
初期发展过程中,腾讯经过一个很重要的赔偿官司 :在1999-2000年左右,仿照ICQ开发的OICQ抢了很多ICQ的用户群,尤其是中国大陆用户。
后来ICQ公司通过法律途径,最终判定腾讯败诉,停止使用OICQ这个名称,并归还OICQ域名给ICQ公司,同时赔偿了一定金额的费用,自此腾讯便使用了QQ这个名称。
4、资金困难
创业之初,马化腾率领自己的团队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但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腾讯的产品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

5、柳暗花明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获得了第一笔投资。腾讯的发展逐渐步入了正轨 。


6、榜单排名
2014年3000中国家族财富榜中马化腾以财富1007亿元荣登榜首,相比于2013年,财富增长了540亿元。
2015年02月13日,入选“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活动获奖名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化腾

5. 马化腾的创业小故事

 马化腾的创业小故事
                      马化腾大家都认识吗?那些年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企鹅就是他创造出来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马化腾创业之路的小故事以及他给予创业者的一些小建议吧!
    
     创业维艰 
    我在1998年注册了腾讯公司,当时父母都没有想到,他们说:“你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去开公司啊。”所以他们建议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张志东绝对是学霸,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对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长得就像老板,出去别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写工程师,不敢写总经理,怕人家觉得你们这公司玄乎了。
    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副产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网络寻呼机」,最早的图标就是一个「BP机」。我们开发出来这个产品是想卖给别的运营商,可是价格一直谈不拢。
    产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户又疯涨,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没钱买服务器,这逼得我们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们夜以继日地接一些琐碎活儿,为的是能够赚到一点点钱,用来养活QQ,比如我们要向通讯局交服务器托管费等。
    此外,我当时也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我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我们400万美元。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就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那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2001年的时候,前几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上市赚钱了,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但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我们心里也很着急。这时候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我想到通过与运营商走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
    之后我们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为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
    那时候MSN很强势,基本上大家认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死而已。但我们针对国内网络结构做了大量的优化。我们传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们的头像是个性化的,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讲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说创业最开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来,但这也是最难的。你要创业的话,第一个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着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电你能不能挣回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什么领导力的,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难说,小企业的成功概率算下来是很低的。现在创业的这个条件比当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为门槛低了,竞争也更加激烈。
     这里我也有两点建议供你参考: 
    1)创业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
    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些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一般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实创业者就要将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
    2)留意跨界所产生的机会。
    现在我们提互联网+,谈论更多的是两个领域之间是否存在机会,那是蓝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两边都懂,就有很大机会。
     自我颠覆 
    很多人说腾讯是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确是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开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机为主的,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
    以前都是在传统互联网上做好,换掉屏幕,转到手机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反而特别有魅力呢?因为这个产品让我们看到很多独特的体验。它充分利用手机和PC的区别,把移动端变成人随身的一个器官。
    微信的诞生源自于腾讯的危机感,因为微博的出现,还是从社交切入,对于腾讯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报名做一款能够对抗微博、能够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后一个团队做出来了微信。
    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是在另外一个公司,那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产品。
    后来市场竞争起来了,国内出现了好几家同类产品,我说不行了,不管了惩罚也要做,于是通信录便加进来了。这样用户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来,互动就高了。  
    因为这些缘故工信部压力很大。我就问工信部,我说如果你能出一个命令禁止微信也可以,我还有手机QQ,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国外的那些软件就进来做了。
    微信做起来后,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大,原来我们有一款老游戏,是单独的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是音乐类的,已经上线一年多了,日活跃70万,一放到微信上立刻变成1700万,这就是社交的力量。
    经历了这些危机和转型之后,我有一个比较大的感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社会的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很可能灰飞烟灭了。
    很多人问我潮流来了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要改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DNA不适应。我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多一个准备,例如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其实是有矛盾的,不妨尝试,因为你主动放弃不做,市场上的对手就一定会做,这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产品思维 
    其实抓住机遇只是一个开始,对于互联网企业产品才是王道。但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
    另外,创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我每天都会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爱给产品部门挑错,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他们必须每天都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不仅如此还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订阅,因为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做产品的人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这样,三个月后,产品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
    有了这些基础后,该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进来,一同打磨产品。在产品中,有很多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并不是应该做的。比如,微信选择不做「在线」、「离线」的概念。第一,因为手机移动端一定是「在线」的,做一个「离线」画蛇添足。
    但为什么也没有显示「在线」呢?这里面又考虑了很多细微的区别,消息送达后,你收到了还是阅读了,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做出来,但我们希望人们在便捷的时候,又保持一份隐私。
    后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议做一个「已读」,但这样发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这里面其实是很复杂的,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或者是一个软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对人性的把握。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语音搜索,我们没有作为重点去做,这个功能看起来方便,其实未必,比如一个人对着手机说我要去干嘛干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这么说,而且也不私密,宁可多按几下。
    当然,我们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们发现复制别人的路径,最后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的团队曾经照着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们也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所以并没做起来。但搜狗就很聪明,他说我拼搜索拼不过你,我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就比我们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钱是我们的三分之一。                 

马化腾的创业小故事

6. 马云 马化腾以什么形式创业的?

马云是做黄页起家的,说人话就是上门推销。。。也就是通俗易懂的中介。。。
然后建立中国最早的产品数据库,之前这个行当一直是美国的天下,过来打天下的是美国数据库行业大佬-甲骨文。。。
不过因为美国佬一直不愿意融入中国本土,总是用看土老冒的眼光贬低中国,最后被马老板赶跑了,这就是中国没有亚马逊的原因,亚马逊是甲骨文的合作伙伴,没有数据库,亚马逊整个都废掉了。。。
然后麻花疼是搞即时通讯的,不好意思的是,微软MSN也是选择不融入中国本土,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导致的是除了失去中国市场外,就连欧美市场也让非死不可和油管占领了,全线崩。。。
简单的说就是,他们两人的国外对手都错估形势,直接让两匹马飞了起来,甚至还把自己玩死了。。。
当然华为也是这样,也是美国对手的失策,直接把华为从青铜打成王者。。。
创业神马的真的看命,有这样的对手,你想不发都难。
当然前提是你能让人觉得你是对手。。。

7. 成功人物马化腾的创业故事

      现在QQ已经成为大家打开电脑首先要打开的程序,它改变了数亿人的沟通习惯,创造了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引领出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而QQ背后的腾讯公司,不得不让我们提起腾讯CEO马化腾。我带你去了解马化腾的创业故事,他是如何通过QQ这个小企业把腾讯搞活的。
         网络玩家 
        1984年就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的马化腾曾经很喜欢天文,但那毕竟有些遥远。当计算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生活中便有了新的主宰。在深圳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时候,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平已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他既是各种病毒的“克星”,会为学校的PC维护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又经常干些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苦苦生存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认识了ICQ。一见面,他便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就立即就注册了一个号。可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户中想推广开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于是他想,自己能否做个类似于ICQ的中文版本工具呢?
        1998年11月,马化腾与同学张志东合作,在深圳注册了深圳的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从此,他踏上了创业征途。
         差点卖掉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1'999年初,腾讯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腾讯“QQ”,受到用户欢迎。在马化腾为资金犯难的时候,他起了要把QQ卖掉的想法,先后和四家公司谈判,都以失败告终。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升温,受昔自老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次的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QQ220万美元的投资。从此,新的.一轮创业开始。截至2004年9月,腾讯QQ总注册用户数为3.55亿,活跃用户数1.19亿,QQ最高同时在线730万、QQ游戏最高同时在线78万,跃居中国第一大休闲游戏门户。
         专注做事 
        马化腾的成功,有人总结原因说是运气太好。而马化腾总结说,是对QQ的专注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他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业内伙伴提到这位才34岁的老板,都会用“专注”这个词。五年来,腾讯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是国内唯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
        马化腾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他上网只有一个目的,在互联网的犄角旮旯里发掘新的商机。QQ秀就是他在网上觅到的一块肥肉。偶然一次,马化腾发现韩国推出了一种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服务,马化腾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就把韩国的那套东西给学过来,搬到了QQ上推广尝试。他同时找一些著名的手机和服装公司,例如诺基亚和耐克等国际知名公司,让他们把自己最新款的产品通过QQ秀用户来下载。QQ秀有这些公司提供服饰设计、手机等多种产品,很快风靡了Q族的世界,而腾讯没有为QQ秀的服装、饰品花费任何的“银子”。
        马化腾说,这一块业务的增长目前很快,已有超过40%的用户尝试了购买。马化腾盘算,如果每个用户愿意花1~2元的话,仅QQ秀收入就不敢想象。马化腾那独到眼光又一次为腾讯挣到了钱,2004年前三季度,腾讯盈利达到3.28亿元。
        马化腾的经营哲学是:“三问自己”。这点,可能80后创业者可以从中学习到点什么。
        一问: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他的竞争对手多半对商务、利润、资本感兴趣,却不一定能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而马化腾凭着对网络市场一种朦胧却又相当有预见性的理解,用近乎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搭起腾的架子,牢固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理念,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质量,当然能高出对手一筹。
        二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白,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其实我只是个很爱网络生活的人,知道网迷最需要什么,所以为自己和他们开发最有用的东西,如此而已。”
        三问: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1999下半年,腾讯在网络寻呼系统市场上越做越大,淘到大桶“金银气然而,也面临着重大选择:一方面寻呼行业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腾讯的QQ用户数达到了100万,而且还在迅猛增长。早先,QQ只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的,马化腾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他对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当时,腾讯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齐下?:-方面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大量利润;‘另一方面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改进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再一方面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
        小结:马化腾的创业故事向人们说明了:执著某一个目标,专注某一件事,你一定会有成就。

成功人物马化腾的创业故事

8. 马化腾的创业历程励志故事

  马化腾曾在深圳大学主修计算机及应用,于1993年取得深大理科学士学位。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马化腾的创业历程,希望能帮到你。
   
      
         马化腾的创业历程   
      在腾讯5岁半的生命中,曾经有一半时间在找不到赚钱的盈利模式中挣扎,谁又能想到后来它竟“日进斗金”?
   
      1998年11月,同为大学同学的马化腾和张志东决定下海做生意,于是,创建腾讯。最初业务是为一些寻呼台做系统集成。两人既当销售,又做工程师,而后来风靡全国的QQ软件在当年竟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
   
      QQ因而被最早命名为“网上中文寻呼机”,简称OICQ。无论从各方面看,OICQ都是当年马化腾模仿ICQ的一个随兴之作。当年的ICQ已经席卷全球,但却没有中文版,PICQ、CICQ等中文即时通信软件已经出现,但却没有有效打开市场。
   
      确切的原因已经不可知,也许是马化腾看到了ICQ以2.87亿美元的“天价”从以色列卖到美国,也许是看到了高喊免费的.com公司在大洋彼岸掀起的股市高潮,也许是看到了中国第一批网络英雄们的风起云涌,在1999年初的某一天,OICQ软件忽然被挂在了网上,由定向赠送变成了免费下载。
   
      凭借其简洁、实用的风格以及诸项细心的设计,OICQ首先在高校一炮打响,然后凭借高校为中心,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传播开来。PICQ、CICQ等对手几乎不堪一击。这时的腾讯,一边继续开发着项目,一边用赚来的钱养活着OICQ。
   
      然而,OICQ的用户数的几何级增长,让是否能养活OICQ的问题变得严峻起来,每月以几何级增长的服务器托管费用也让腾讯不堪承受。马化腾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想卖掉OICQ,卖了好多次没卖掉,只能另谋生计。
   
      这个计策即是融资。
   
      2000年初,凭借OICQ仅半年就占领的市场地位,腾讯幸运地拉来IDG和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220万美元的投资,占股40%。
   
      尽管有了一笔钱,暂时没有生死存亡的忧虑。但是,OICQ的注册人数继续以陡峭的曲线疯长,OICQ的盈利模式却依然找不着,实际上OICQ的先驱ICQ也一直都没有盈利模式。
   
      腾讯探寻OICQ的盈利模式从网络  广告  开始,在2000年7月25日的新一版软件中,一个BANNER广告条被塞在消息接收端中。
   
      尽管腾讯的网络广告销售开展得很不错,曾经在《网络广告先锋》的调查中排第三位,紧跟新浪搜狐之后。但是,相对于每天新增注册用户几十万(最高时每天新增用户曾达80万)、一个月就要新加两台服务器的投入而言,网络广告有点杯水车薪。
   
      整个2000年,腾讯都在两个传言中度过:传言之一是腾讯将要全面收费;传言之二是腾讯要被卖掉,收购方是TOM或脉搏网。这两个传言都和腾讯“快没钱了”有关,并且,对“快没钱了”的佐证是,OICQ软件停止了免费的新用户注册。
   
      移动梦网带来的价值突围
   
      2000年底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的一瞬,它也许不知道,这一创新性的价值链条会挽救一批互联网公司。腾讯就在这批名单的前列。
   
      当时,腾讯的情况是,拥有逼近亿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量,而且这些用户中是含有大量的消费诉求的,但是,腾讯却苦于没有收费的  渠道  。然而,移动梦网通过手机代收费的“二八分账”协议(运营商分二成、SP分八成),犹如一道闪电,惊醒蛰伏的腾讯。
   
      腾讯迅速开展了收费会员业务,限制页面注册,并开展了移动QQ业务,一时间,腾讯成了移动梦网的骨干,在移动梦网中的份额最高时占据了七成。
   
      腾讯赚钱的速度和它当初注册用户的疯长一样,仅到2001年7月,腾讯就实现了正现金流,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人民币的纯利润。其间,在2001年3月份,腾讯为了应付ICQ的版权官司,将软件名称改为了QQ。
   
      腾讯业绩的增长速度在2002年和2003年开始令人炫目,这两年腾讯一方面推出QQ行、QQ秀等一些新业务,另一方面又不断学习,比如学着新浪推短信和铃声、学着网易推出交友业务QQ男女、学着盛大开展网络游戏。在2002年,腾讯净利润是1.44亿,比上一年增长10倍之多;2003年,腾讯净利润为3.38亿,比2002年又翻了近一倍。
   
      据腾讯的《招股  说明书  》显示,目前腾讯的主要盈利被划分成了三部分,即互联网增值服务(包括会员服务、社区服务、游戏娱乐服务)、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包括移动聊天、语音聊天、短信铃声等)和网络广告。
   
      截至2004年前三个月,前两部分的收入占据了腾讯总收入的96.1%。因此,从广义的角度上讲,腾讯是一家SP(内容提供商,目前确切的涵义外延有待确定),因为前两部分的收钱方式大多都是通过移动梦网的分成。
   
      腾讯的投资总监苏丽芬拒绝透露来自移动梦网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尽管腾讯有着一部分的会员卡和在线游戏点卡通过一些书摊、便利店来销售,但业内人士指出,九成以上的用户收费是通过移动梦网代收费。
   
      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统计显示,腾讯拥有730万收费会员,其中高级会员每月向腾讯贡献10元人民币,“QQ行”会员每月贡献2元人民币;同时,腾讯拥有1310万的注册短信用户。另外,非常QQ男女、彩铃、图片等短信服务以各种形式获取利润。
   
      腾讯还有意参与“互联星空”这样的分成计划,通过视频QQ或者QQ游戏,腾讯可以从宽带运营商那里分得一部分收入。另外,腾讯企业QQ是其另一雄心所在,通过定制运用企业QQ,腾讯渴望来自企业的收入。
   
      腾讯还把QQ的品牌“租赁”给了一家玩具企业,生产QQ玩具,每年,腾讯为此获得固定收益。
   
      QQ未来:与所有的.com们为敌?
   
      如果从狭义SP的角度,即只去看移动增值服务,占腾讯总收入的比例却在逐步缩小。
   
      腾讯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部分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2002年为75.6%,2003年为63.6%,到今年前三月,这一比例稳步下降到55.5%,腾讯开始从“纯SP”的定位中脱身;同时,来自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收入大幅上升,从2001年占15.5%的收入比例上升到今年前三月的40.6%,其中来自网络游戏方面的收入应该功不可没。
   
      很早之前,马化腾就表示过“移动业务只能体现我们核心价值的周边部分,基于PC的增值服务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那么,财务数据显示的腾讯盈利模式变动正印证着马化腾的这一说法。
   
      “跟一般的短信SP比较,腾讯最大的优势是在桌面上的垄断,那是命脉所在,也是核心竞争力。”市场分析人士汉景奎说,汉4年多来一直在关注腾讯的发展,并与包括马化腾在内的多位高层有过多次沟通。
   
      在此观点上分析,目前被誉为高风险的SP,腾讯可能会离之越来越远,相反,就像财务报表中体现的,在互联网增值服务上的收入会越来越多。
   
      而在互联网增值服务上,“腾讯未来可能会继续使用跟随战略。”汉景奎对本报记者说,“腾讯有点儿像是微软,掌握了巨量的用户资源。”
   
      目前,QQ有着2.9亿的超大注册用户量,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看到别人的成功后再去跟随,因为新开拓业务的成本会比较低。
   
      一个可以证明的例子就是QQ游戏,从去年中期运营到现在1年不到,投入资金并不多,但是由于和QQ社区捆绑,一年不到便取得了和联众游戏近乎相当的规模量,这就是跟随战略的体现。另外,像过去开拓的铃声、短信、交友、校友录等服务,莫不是跟随战略的结果。
   
      而使用跟随战略的后果是,“腾讯可能会与所有的.COM为敌”,“因为腾讯的用户群和.COM的用户群重合度很大”。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腾讯IPO,募集的超过15亿的资金中的2/3将被用来拓展新业务。《招股说明书》中同时列举了新拓展业务的方向,其中的关键就是在互联网业务方面,这也暗合了分析人士对未来腾讯战略的看法。
   
      腾讯提到自己未来的互联网业务核心包括拓展QQ游戏的门户网站、建立在线交友社区和建立垂直资讯网站;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腾讯提到了未来会参与到“商业广告排名技术”中去,联系到一直捆绑于QQ的腾讯浏览器,腾讯要与3721、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一决雌雄的野心昭然若揭。
   
      通过免费注册获得大量用户,通过手机收费实现利润,然后进入  其它  赚钱的网络业务领域,这似乎是腾讯的发展逻辑。然而这一逻辑的基础还是活跃的巨量注册的用户。面对QQ的收费,另一至今依然免费的即时通服务——微软MSN messager不能不成为QQ的劲敌。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五兄弟:难得的兄弟  创业     故事      
      这是一个难得的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
   
      16年前的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的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 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之所以将腾讯的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阵形,不离不弃。直到腾讯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休。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的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的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的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保持稳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的“合理组合”。
   
      据《中国互联网史》作者林军回忆说,“马化腾非常聪明,但非常固执,注重用户体验,愿意从普通的用户的角度去看产品。张志东是脑袋非常活跃,对技术很沉迷的一个人。马化腾技术上也非常好,但是他的长处是能够把很多事情简单化,而张志东更多是把一个事情做得完美化。”
   
      许晨晔和马化腾、张志东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他是一个非常随和而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轻易表达的人,是有名的“好好先生”。而陈一丹是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的同学,后来也就读深圳大学,他十分严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他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激起大家的激情。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的话,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  爱好  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的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后来,马化腾在接受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承认,他最开始也考虑过和张志东、曾李青三个人均分股份的  方法  ,但最后还是采取了5人创业团队,根据分工占据不同的股份结构的策略。即便是后来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因为在马化腾看来,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如果拿大股的不干事,干事的股份又少,矛盾就会发生。
   
      当然,经过几次稀释,最后他们上市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只有当初的1/3,但即便是这样,他们每个人的身价都还是达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以说,在中国的民营业中,能够像马化腾这样,既包容又拉拢,选择性格不同、各有特长的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并在成功开拓局面后还能依旧保持着长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见的。而马化腾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的责、权、利。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马化腾的童年经历   
      1971年10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前汕头专区)潮南区成田镇家美社区家一村。
   
      童年时,当时马化腾的父母在东方县(原属广东省,海南建省后划归海南省)工作,1984年13岁正在读初二时马化腾随家人从海南迁至深圳 。后就读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
   
      1993年从计算机专业  毕业  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做编程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至升任开发部主管。该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润讯提升了马化腾的视野,以及给马化腾在管理上必要的启蒙。
         马化腾创立腾讯   
      1998年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作为一家没有风险资金介入就成立的软件公司,初期的每一笔支出都让马化腾和他的同伴心惊。
   
      在决定做OICQ的时候,当时国内已经有了两家公司先做,产品比腾讯更有市场名气。马化腾没有想得更多,除了因为这个产品可以和公司的主项发展业务移动局、寻呼台、无线寻呼方案和项目相互促进外,也因为当时飞华、中华网等许多公司有意向做即时通讯项目,市场显得很有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1. 马化腾创业历程 
   
    2. 马化腾的创业故事 
   
    3. 马化腾的创业经历 
   
    4. 马化腾的创业之路 
   
    5. 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马化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