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

2024-05-18 14:44

1. 为什么说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

这是后人对孙中山历史功绩的高度赞扬,从他的生平来看,自从上学的时候就开始了改造中国的行动,不过最初还只能说是萌芽,随着中国形势的发展,他逐步成为一名民族战士,并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断为改造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而努力奋斗和四处奔走。直至逝世前夕还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因此,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著作,对中国的革命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综其一生的不懈奋斗,后人给予了他崇高的赞扬,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精力也是对其付出毕生心血的高度赞扬。

为什么说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

2. 孙中山和宁波的关系

  奉化的中山公园有孙中山的总理纪念堂。
  孙中山:宁波开风气之先,为各省之模范

  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就与宁波帮商人有密切的交往。一些宁波帮商人参加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也有一些倾其财力从经济上对革命给予资助。宁波帮商人的雄厚财力,奋斗精神以及经商传统和成就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印象。
  1916年4月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到国内政治专制、社会混乱、经济凋弊的情况,感到非常痛心,但已苦于在政治上没有出路,因此把振兴中华的设想更多地放在实业上。他潜心研究,著书立说,构思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实业计划,希望以此来启发国民,唤醒社会,为中国的富强指出一条道路。
  1916年8月24日,孙中山来宁波考察,在宁波各界举行的欢迎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长篇演说。在演说中孙中山谈到,浙江的开通、安定和富有属全国之冠,而宁波又为浙江之冠。宁波虽然开埠在广东之后,而风气之开不在广东之下,宁波商人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经济实力非常大。“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
  孙中山认为如果整顿有方,宁波自可成为各省之模范。他提出四条建议:第一条是振兴宁波本地的实业。孙中山认为宁波实业很发达,但大多在外埠,而不在宁波本地,这是一个不足。他认为在母地发展实业是基础,“试观外人,其商业发展于外者,无不先谋发展于母地。盖根本坚固而后枝叶可茂也”。而且宁波发展本地实业也是有条件的,一是宁波人有工业的经验,二是甬江有良港,运输便利。因此,宁波人一定要“悉心研究,力加扩充”。第二条是修理河道,兴建港口。孙中山认为,宁波的地理位置好,商业繁盛,有甬江直通大海,可与各国直接通商。但是河道和港口还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最重要的是将甬江的河道治理好。“若能将甬江两岸筑一平行之堤,则永无淤塞之患,而极大之轮船,可以出入,宁波之商务,自无不发达矣。”第三条是整顿市政。孙中山特别强调对街衢道路的整顿,“市政既良,人民乐趋,商务自然繁盛”。整顿街道需要大量经费,孙中山提出通过发行地方公债,核定地价,收土地为公有,以此来办理公共事务。不能以无钱而不思整顿地方,“不知地方不整顿,则生产愈鲜,将来更无兴旺之一日。所以,吾人对于此事,不宜畏难而在设法”。第四条是组办实业银行。孙中山认为这一条非常要紧,如果有了自己的银行,就不用将巨大款项存入外国银行,而经济也有活动之余地,办实业也更加容易。对此,孙中山对宁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宁波人既素以善于经商著,且具有伟大之魄力,急宜联络各省巨商,组织一极大之商业银行,实亦最紧要之举。”最后,孙中山把宁波和上海对比,认为上海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国人之力,对此中国人应该感到惶愧,而宁波人完全有资力和能力将宁波建设好,使之成为中国第二个上海,而且是“中国自己经营的模范之上海”。
  此后不久,孙中山在其实业计划的港口规划中再次从两个方面提及宁波。一是宁波的实业,他认为宁波地方属小,但极富,其人善企业,以手工业知名,与广州不差上下。“中国之于实业上得发展者,宁波固当为一制造之城市也。”再就是港口,他认为宁波是一个老条约港,位于浙江省之东方。“此地有极良通海路,深水直达此河之口。此港极易改良,只须范之以堤,改直其沿流两曲处,直抵城边。”虽然如此,孙中山却认为宁波港与上海港过近,与外国直接的出口贸易未必能多,只能作为地方性的第三等港。这个看法有两面性,值得关注的一面,是宁波与上海过近,受到上海的压力比较大,外运货物大多走上海港;值得探讨的一面,因为宁波虽然受上海的影响,但也有自己地理上和深水港的特色和优势,随着经济发展,必能够与上海形成互补之势而发展成为东方大港。

3.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原因是:
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势力和清朝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3、辛亥革命推动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禁调思想进步的闸门。
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5、辛乡革命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要偿还巨额的赔款,便大肆增加苛捐杂税,地方官员又中饱私囊,使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抗捐抗税抗租斗争不断,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二、清末“新政”破产,“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得立宪派完全失望
清政府在清末实行了“新政”,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尤其是鼓励留学,废除科举考试的措施,客观上使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留学海外,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提供了条件。
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效仿日本君主立宪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而在被迫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里9名是满族,其中7名是皇族,这样的“皇族内阁”使立宪派非常失望,开始转向革命。
三、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的氛围慢慢成长起来了,而清政府的立宪迟迟不推行,使这部分有一定经济力量,也有一定知识程度的新兴阶层被排除在参政的队伍之外。所以,他们成了一个要求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一批资产阶级团体建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使得革命具备了阶级基础。同时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遣的留学生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骨干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亥革命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4.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变化

孙中山没有领导过辛亥革命,现在课本上的内容是虚构的。

辛亥革命爆发在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当时起义军的真正领导人是:

彭楚藩、刘复基、孙武、熊秉坤、吴兆麟、邱文彬、 等人,这6人的领导核心当中没有一个人认识孙中山,甚至除了刘复基其他人根本不知道孙中山这个人。

他们是当时武昌新军的军官,起义之后由于他们名望都不高,于是集体决议强迫黎元洪为临时都督(实际是个傀儡)。起义之后不久袁世凯就暗中操纵北洋军拖延战事,清廷已经行同虚设,南方各省督抚见风使舵纷纷投机革命宣布脱离清廷。袁世凯见时机成熟便提出南北和谈,与南方革命派讨价还价。这就是辛亥革命的真相。

孙中山住在美国,对湖北爆发革命一无所知,他在一天早上看报纸时才知道这个消息。当时武昌起义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孙中山这才如梦初醒,赶紧买了去中国的船票。他到达上海时南北和谈正在进行,最初没有人理他,结果还是黄兴出面力劝各方推举他当了临时总统,但也只是个门面虚衔。孙中山当临时总统不满三个月,手下除三个秘书其他什么都没有,就连送公文的钱还得从朋友那里借。

所以说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压根就没多大关系,甚至他在当时革命派眼里也是个寸功未立却坐享名誉的不光彩角色。后来说他领导辛亥革命,完全是所谓“砖家穴者”们捏造的!

5. 为什么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功臣

很奇怪你用“功臣”这个词来说孙先生,都说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先行者”。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
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为什么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