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要让杨贵妃、杨国忠背黑锅,杨家兄妹死的冤不冤?

2024-05-21 03:50

1.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让杨贵妃、杨国忠背黑锅,杨家兄妹死的冤不冤?

总的来说,杨家兄妹死的也并不冤枉,因为他们几个为国家的腐败的确也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两个:第一是当朝统治者的腐败不堪,导致国家过得都很混乱。第二个原因就是安禄山自己就很有野心,他不会安于做个下属,他也想做皇上。综合下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杨家兄妹其实死的也不是很冤枉吧!杨国忠受到妹妹的推荐成为国家宰相,手握重权,在朝堂上为非作歹,跟着自己的官员即使犯错也不会受到惩罚,不跟着自己的官员即使做了好事儿功劳也会被抢占。杨贵妃就是不说了,在后宫那是独一份的宠爱,为了吃荔枝都能使用国家的公务员来运输,一天累死好几匹千里马。


不过,这些也离不开唐玄宗的纵容,毕竟李隆基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唐玄宗自己到晚年就开始贪图享乐,要知道,杨玉环可是他的儿媳妇呀!他也能下得去嘴。而且有了杨玉环以后,嘴上喊着是真爱,却也和杨玉环的亲姐妹们搅和在一起,这是有多不挑剔!可见,说是杨玉环勾引他也有些偏颇,是唐玄宗自己选择享受人生,开始放纵自己。


要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那安禄山就是不想当皇上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安禄山曾经为了在唐玄宗那儿留下个好印象,居然喊杨玉环干娘,要知道杨玉环比安禄山都小好不好!这样的狠人,肯定不会甘愿做别人的奴才,所以他造反是肯定的,只要让安禄山觉得有一点胜利的机会,他就肯定会站起来反抗。所以,安史之乱不完全是杨家兄妹的错,这是好几个原因结合起来造成的。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让杨贵妃、杨国忠背黑锅,杨家兄妹死的冤不冤?

2.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让杨贵妃、杨国忠背黑锅,杨家兄妹死的冤不冤?

不冤。历史的动乱总是需要有人承担的,虽说杨国忠、杨贵妃背黑锅了,但他们并不是一点干系都没有。杨国忠、杨贵妃,一个乱世奸臣,一个乱世女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们两个人确确实实做了很多错误的事,不应该被称作是被冤枉的。
 
杨贵妃做的最大的错事,大概就是提升了自家哥哥的官职。仗着杨贵妃的宠爱,杨国忠肆无忌惮的贪污受贿,扰乱官场。更过分的是,杨国忠当时所担任的,并不是一般的职位,而是当朝宰相。就这样,手中全是越来越大的杨国忠,肆无忌惮的拉拢朝廷官员,掌握朝廷权势,把当时一些有名的贤臣忠臣不屈服于他的,杀害或者流放了。
 
虽然说,锅是杨家兄妹背的,两个人也死的并不冤枉。毕竟两个人是确实为国家的腐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据说当时杨玉环被生生活埋,棺材里醒来的她,把整个棺材板都扒拉出来了一道道深深地血痕。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成了安史之乱的救赎者,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去帝王的尊严,权势,地位。
 
虽然说杨家兄妹死的并不冤枉,但他们并不是整个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是由于几个原因累积在一起,导致了最终的爆发。其实是和国家的日益腐败,唐太宗的自我堕落也离不开干系。历史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我们想知道的,其实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

3. 安史之乱为何要让杨贵妃、杨国忠背黑锅?杨家兄妹死的冤不冤?

杨家兄妹死得不冤,虽然唐朝江山衰败,他们不是主要原因,却也有一部分责任的。杨国忠为稳固自己的地位排除异己,滥用权力,间接害了唐朝江山。但直接原因是唐玄宗自己懒于政事,沉迷于酒色。

唐玄宗得到杨玉环之后,就对她十分宠爱。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但其实唐玄宗并不是得到杨玉环后才开始荒废朝政的,其实在杨贵妃入宫之前,奢靡的风气就已经在唐朝宫中肆意蔓延。


唐玄宗李隆基因为喜欢杨玉环,爱屋及乌,就开始重用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为了削弱京城宗族的权力,就开始提拔非汉人出任节度使,比如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人。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当上了宰相。他认为这些李林甫提拔的节度使都不是他自己的人,于是杨国忠打算把这些人排挤出朝廷。安禄山与杨国忠一直都不是很合拍,杨国忠非常不喜欢安禄山,于是杨国忠就常常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心怀二心,想要造反。

唐玄宗就开始怀疑安禄山,就很多次派人去试探安禄山,看他到底有没有二心。安禄山知道唐玄宗在试探他以后,觉得这样下去,唐玄宗肯定会灭了自己,于是他就开始造反,“安史之乱”就此开始。
最后,杨家兄妹被赐死在马嵬坡,唐朝也不再想以前那样繁荣,大唐盛世不复存焉。

安史之乱为何要让杨贵妃、杨国忠背黑锅?杨家兄妹死的冤不冤?

4. 为什么要让杨国忠和杨贵妃来替“安史之乱”背黑锅呢?

755年(唐朝天宝十四载)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反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就此拉开序幕。
关于“安史之乱”的具体细节,大多数人未必非常了解,但“马嵬兵变”,杨贵妃、杨国忠兄妹二人一个被逼自尽,一个遭乱军杀死,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后世不少人认为,唐玄宗荒于政事,沉溺酒色才是造成“安史之乱”爆发的真正原因,结果却让杨家兄妹去背这个祸国殃民的大黑锅,实在难以令人心服口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安史之乱”中被杀的杨贵妃、杨国忠到底冤不冤?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她原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来唐玄宗看到自己这个儿媳妇长得实在是好看,让人难以自制,于是就强行从自己儿子手中将美人夺走。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实在是太有伤风化。不过在当时,却算不上什么大事。因为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唐朝前几位皇帝都没有少干。
唐玄宗把杨贵妃夺到手后,对她的宠爱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有人因此将唐玄宗荒于政事、沉溺酒色与杨贵妃联系到一起,这其实真的是冤枉了杨贵妃。因为早在杨贵妃入宫之前,唐玄宗就已经没有了早年那种锐意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奢靡之风在整个大唐帝国肆意蔓延。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在得到唐玄宗的万千宠爱后,自然也要将皇恩惠及自己家人,杨国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受重用。
大多数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非黑即白,所以后世在提到杨国忠的时候,总是将其形容成是一个靠溜须拍马、裙带关系上位的卑鄙小人。不过,唐玄宗在后期虽然沉溺于酒色,但却不是糊涂蛋。他之所以会重用杨国忠,除了杨贵妃这一层关系外,杨国忠本身的能力才是关键。
历史上的杨国忠是一位理财高手。当时的唐朝家大业大,开支也大。多亏了杨国忠辗转腾挪,才不至于让国库捉襟见肘。“安史之乱”爆发后,军费开支巨大,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杨国忠派人去售卖度牒(出家僧尼的凭证),以此来增加国库收入。连度牒这点“蚊子肉”都被杨国忠算计进去了,可见他为大唐帝国理财,也算是费尽了心思。

按照上文所述,杨贵妃、杨国忠在“安史之乱”中被杀好像很冤,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杨家兄妹二人死的一点都不冤。
唐玄宗早年废掉了自己原配妻子王氏的皇后名分,此后没有再立皇后。因此,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后,她实际上就是后宫的一把手,地位相当于皇后。然而,杨贵妃从来没有表现出“母仪天下”的风度。相反,她在生活用度上都追求极致的奢华,比如她喜欢吃荔枝,所以每逢荔枝季节,宫中都要派飞骑以最快速度将新鲜荔枝从南方送入长安,每颗荔枝的成本比黄金还要贵重,“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如果说唐玄宗之前的志得意满、荒于政事和杨贵妃无关的话。那他在执政后期愈发穷奢极欲、醉生梦死,就和杨贵妃脱不了干系了。

至于杨国忠,那就更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第一责任人。唐玄宗中期权臣李林甫为了削弱朝廷中那些世家大族的实力,在边关重镇的军官人选上,一律提拔非汉人出任节度使,比如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任了宰相之职。他认为这些李林甫时期提拔上来的节度使个个都难以掌控,于是打算将他们逐一排挤出去。安禄山与杨国忠素来不合,杨国忠就经常在唐玄宗身边说安禄山迟早会造反。唐玄宗虽然对安禄山很信任,但还是多次派人去试探他的忠诚。安禄山知道长此以往,自己必然将遭受噩运,于是他铤而走险,掀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安禄山的叛军虽锋芒毕露,但在攻至潼关的时候,却被天险所阻隔,无法更进一步。与此同时,由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的唐军在河北大破叛军,进展十分顺利。这种局面只要不被轻易打破,安禄山和他的叛军很快就会自乱阵脚,毕竟他的对手是整个大唐帝国,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足以碾压叛军。可在此关键时刻,杨国忠却向唐玄宗进谗言说镇守潼关的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唐玄宗采纳了杨国忠的建议,逼迫哥舒翰率军出关迎敌。结果唐军主力在灵宝遭叛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安禄山趁势攻入长安。
一场原本一年之内就能平定的叛乱,却因杨国忠的谗言而导致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唐玄宗带着满朝文武出逃,当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时,愤怒的唐军将士发动兵谏,当场砍死了杨国忠,并逼迫杨贵妃自尽。从杨家兄妹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两人死的一点都不冤。

5.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让杨贵妃、杨国忠背黑锅?

755年(唐朝天宝十四载)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反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就此拉开序幕。
关于“安史之乱”的具体细节,大多数人未必非常了解,但“马嵬兵变”,杨贵妃、杨国忠兄妹二人一个被逼自尽,一个遭乱军杀死,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后世不少人认为,唐玄宗荒于政事,沉溺酒色才是造成“安史之乱”爆发的真正原因,结果却让杨家兄妹去背这个祸国殃民的大黑锅,实在难以令人心服口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安史之乱”中被杀的杨贵妃、杨国忠到底冤不冤?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她原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来唐玄宗看到自己这个儿媳妇长得实在是好看,让人难以自制,于是就强行从自己儿子手中将美人夺走。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实在是太有伤风化。不过在当时,却算不上什么大事。因为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唐朝前几位皇帝都没有少干。
唐玄宗把杨贵妃夺到手后,对她的宠爱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有人因此将唐玄宗荒于政事、沉溺酒色与杨贵妃联系到一起,这其实真的是冤枉了杨贵妃。因为早在杨贵妃入宫之前,唐玄宗就已经没有了早年那种锐意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奢靡之风在整个大唐帝国肆意蔓延。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在得到唐玄宗的万千宠爱后,自然也要将皇恩惠及自己家人,杨国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受重用。
大多数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非黑即白,所以后世在提到杨国忠的时候,总是将其形容成是一个靠溜须拍马、裙带关系上位的卑鄙小人。不过,唐玄宗在后期虽然沉溺于酒色,但却不是糊涂蛋。他之所以会重用杨国忠,除了杨贵妃这一层关系外,杨国忠本身的能力才是关键。
历史上的杨国忠是一位理财高手。当时的唐朝家大业大,开支也大。多亏了杨国忠辗转腾挪,才不至于让国库捉襟见肘。“安史之乱”爆发后,军费开支巨大,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杨国忠派人去售卖度牒(出家僧尼的凭证),以此来增加国库收入。连度牒这点“蚊子肉”都被杨国忠算计进去了,可见他为大唐帝国理财,也算是费尽了心思。

按照上文所述,杨贵妃、杨国忠在“安史之乱”中被杀好像很冤,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杨家兄妹二人死的一点都不冤。
唐玄宗早年废掉了自己原配妻子王氏的皇后名分,此后没有再立皇后。因此,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后,她实际上就是后宫的一把手,地位相当于皇后。然而,杨贵妃从来没有表现出“母仪天下”的风度。相反,她在生活用度上都追求极致的奢华,比如她喜欢吃荔枝,所以每逢荔枝季节,宫中都要派飞骑以最快速度将新鲜荔枝从南方送入长安,每颗荔枝的成本比黄金还要贵重,“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如果说唐玄宗之前的志得意满、荒于政事和杨贵妃无关的话。那他在执政后期愈发穷奢极欲、醉生梦死,就和杨贵妃脱不了干系了。

至于杨国忠,那就更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第一责任人。唐玄宗中期权臣李林甫为了削弱朝廷中那些世家大族的实力,在边关重镇的军官人选上,一律提拔非汉人出任节度使,比如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任了宰相之职。他认为这些李林甫时期提拔上来的节度使个个都难以掌控,于是打算将他们逐一排挤出去。安禄山与杨国忠素来不合,杨国忠就经常在唐玄宗身边说安禄山迟早会造反。唐玄宗虽然对安禄山很信任,但还是多次派人去试探他的忠诚。安禄山知道长此以往,自己必然将遭受噩运,于是他铤而走险,掀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安禄山的叛军虽锋芒毕露,但在攻至潼关的时候,却被天险所阻隔,无法更进一步。与此同时,由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的唐军在河北大破叛军,进展十分顺利。这种局面只要不被轻易打破,安禄山和他的叛军很快就会自乱阵脚,毕竟他的对手是整个大唐帝国,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足以碾压叛军。可在此关键时刻,杨国忠却向唐玄宗进谗言说镇守潼关的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唐玄宗采纳了杨国忠的建议,逼迫哥舒翰率军出关迎敌。结果唐军主力在灵宝遭叛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安禄山趁势攻入长安。
一场原本一年之内就能平定的叛乱,却因杨国忠的谗言而导致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唐玄宗带着满朝文武出逃,当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时,愤怒的唐军将士发动兵谏,当场砍死了杨国忠,并逼迫杨贵妃自尽。从杨家兄妹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两人死的一点都不冤。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让杨贵妃、杨国忠背黑锅?

6. 杨国忠和杨贵妃真的是颠覆了大唐的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吗?

说起杨国忠,可能你听说过,但说起杨贵妃,几乎无人不晓,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而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哥哥。凭借着皇帝的枕边人不断的吹风,杨国忠青云直上,被委任为宰相一职,在朝堂之上成了举重轻重的人物。

杨国忠出生背景显赫,家里的祖辈都曾为官,虽不是富甲一方但却衣食无忧,生活无虑让杨国忠养成了恶习,喝酒、赌博,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市井之徒,杨国忠从小就被很多人看不起,不学无术的他被迫从军,但以他的性格和习惯怎么可能适应得了军营生活呢,很快他就被退了下来。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妹妹杨玉环得到唐玄宗的宠幸后,杨国忠也很快被举荐,杨国忠巧为钻营,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力,使出了浑身解数,攀龙附凤,结交了不少朝中大臣和后宫妃嫔。转眼间,杨国忠便获得了更多的举荐,掌握了宫中大大小小事务的管理权。

羽翼逐渐丰满的杨国忠权力欲望愈加膨胀,开始针对他昔日的盟友李林甫,但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于是妹妹杨贵妃又在枕边吹起了风,很快李林甫辞官告老还乡,杨国忠走马上任宰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作为宰相杨国忠权倾朝野,为了继续壮大自己的势力,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同时开始着手打压对立派,而安禄山便是被打压的对象之一。安禄山原本是一名番将,手握重兵。当他意识到有人要撼动他的地位时,便发动了名为讨伐奸相杨国忠,实则是想推翻唐王朝夺取皇位的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带领着自己的军队一路过关斩将,直逼京城,唐玄宗仓皇西逃,当逃难队伍行至马䈭驿时,太子李亨协同宦官李辅国和禁军将领陈玄礼逼迫唐玄宗必须灭了杨家这几个祸乱朝政的人,而这里就包括了杨贵妃。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由于长时间的战争,使唐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农业等方面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用唐玄宗的话来说就是托任失人,而杨国忠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那位根源。

7. “安史之乱”的黑锅为什么要让杨贵妃来背呢?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公元755年到763年间,由胡人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因此被称为“安史之乱”。而关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实际上有很多,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人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归结到杨贵妃身上。说就是因为杨贵妃的出现,才把唐玄宗弄的鬼迷心窍,整天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最后终于爆发叛乱。
当然了,秉持这样说法的人,也是有一定证据的,什么证据呢?就是后来的马嵬兵变,也就是说唐玄宗在出逃时,他的属下极力要求唐玄宗将杨玉环处死,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杨玉环就是所谓的红颜祸水。最后唐玄宗也不得不遵从大家的意见。但其实,这只能算是造成安史之乱的一小部分原因,虽说也存在,但是并不是主要的。
那么,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安史之乱
其实答案就四个字——“对抗贵族”。
我们知道,唐朝的建立和强盛,是因为它秉持着两种统治逻辑,一种是“草原逻辑”,一种便是“中原逻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元帝国”。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宗李世民就是属于都知晓并且都能运用这两种统治逻辑的人,所以自然他所构建的帝国就是属于一个典型的“二元帝国”。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太宗李世民在当时除了有“皇帝”的称呼以外,还有“天可汗”的称呼,也就是说,太宗统治中原这一边所用的称号的是“皇帝”,但是在草原那一边就是“天可汗”。并且太宗还能巧妙的运用这两种统治逻辑,所以唐朝的发展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要共同掌控这两种逻辑的话,那么对统治者的实力要求就很高,这种要求不仅是要有很强的政治能力,还要有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简单来说就是要有“肌肉”、有血性。但是显然玄宗不仅不具备太宗那样的战争经验,也没有草原英雄的那种杰出人格。

唐朝版图
除此之外,在武则天上台之后所实行的迁都,实际上已经暗示着大唐帝国将要摒弃草原逻辑了。对于武则天来说,因为自己不是老李家真正的继承皇帝,所以上台之后自然会受到贵族们的打压,所以索性就迁都洛阳,远离关陇军事贵族,从而在新都城中培育自己的势力来和关陇军事贵族来对抗。
而玄宗跟武则天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在长安当的皇帝。他为了和豪族形成对抗,所以就得需要找各种没有政治根基的人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因为这些人比较好控制,对皇权的扩张有好处。那么,什么人没有政治根基呢?
简单——胡人。
在玄宗时期,大唐帝国北部边境一共设置了四个节度使,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四个大军区,军区嘛,那当然有军队,所以一般来说就会有四个司令。而安禄山一个人就管着三个,相当于是三个军区的总司令,这样一来,玄宗不就是将大唐帝国的命脉全交到他手里了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安禄山统治着三个大军区就等于是掌握唐帝国的命脉了呢?

大唐帝国定都长安,远离游牧民族与农耕的过渡地带,皇帝就越来越欠缺治理草原所需要的知识。所以到了高宗时期,突厥就已经是脱离了大唐帝国的统治,再次形成了独立的帝国。而在这种情况下,玄宗还将帝国的命脉交给胡人,这难道不是等着出事吗?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可以得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唐玄宗想要加强皇权统治,对抗关陇贵族,重用胡人将领引起的。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些原因,就比如说有经济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民族问题等的内部矛盾等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但是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我们在上文说到的,主要还是皇权和关陇贵族对抗的原因。所以,杨贵妃是不是背了一个大大的黑锅呢?
安史之乱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同时也正是安史之乱,很大程度上给江南经济带来了繁荣的机会。

“安史之乱”的黑锅为什么要让杨贵妃来背呢?

8. 安史之乱后,杨贵妃到底死没死?

⒈ 还有民间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⒉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  [1] 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