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财政效应和挤出效应

2024-05-19 22:43

1. 怎么理解财政效应和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一、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政府债券出售使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二、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
  三、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一起挤出效应。
  四、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即私人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报悲观态度,从而减少投资。
  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一起价格上升削弱了不过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短期中,当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小于1大于0,但在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则为1.由此得出,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长期,这些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
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根据IS-LM模型的理论,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1.支出乘数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
  对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财政支出扩张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民间支出,特别是抑制民间投资。另一种解释是:政府向公众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

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政策是高效还是低效,一般可用政策成本与政策效益的对比分析来进行评价。
  财政政策效应的含义:
  1.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有效作用
  2.在财政政策的有效作用下,社会经济作出的反应
主要效应
  一、内在稳定器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怎么理解财政效应和挤出效应

2. 怎么理解财政效应和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帕金先生提出的挤进效应的概念为现代财政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根据帕金的阐述,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比如,政府对公共事业增加投资会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引起私人投资成本的下降,产生企业的外在经济效应,因此,有可能诱导私人投资的增加,进而导致产出增加;再如,政府用财政资金为居民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障,可以形成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打消谨慎消费的念头,从而引起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增加等一系列扩张性经济行为。
  相比之下,挤出效应则有着迥然不同的形成机理。如果说挤进效应是由于政府支出行为的正的外部性导致的,那么,挤出效应则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是通过利率变量来传导的。一般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对利率很敏感,因此,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导致私人部门的投资积极性降低,投资量会减少。在IS-LM模型中,表现为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向右移动,在LM曲线位置相对不变时,均衡点会向右上方移动,于是整个社会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提高了,根据投资函数的定义,私人投资就会下降。

3. 所谓财政的挤出效应一般指?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所谓财政的挤出效应一般指?

4. 为什么财政的挤出效应比较明显?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不敏感说明当货币需求变动一点便会引起利率的较大变动,当国家施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时候便会增加货币需求,从而使得利率大幅度上升,再加上投资对利率变化敏感,就会导致投资的大量减少,从而使得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变大。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但因素变动,其他不变):
  (1)支出成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支出成数效应越大,财政政策对收入变化的影响约明显,导致货币需求变化更加明显,利率变动更加明显,投资被挤出的量也更加明显。
  (2)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越大,挤出效应越大。同上
  (3)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小,挤出效应越大。同上
  (4)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大,挤出效应越大。同上
  不知道是不是您想要的。

5.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1、LM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收入增长,挤出效应小。
2、IS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收入增长,挤出效应大。
3、垂直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曲线(lm的凯恩斯区域)相交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4、倾斜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曲线(lm的凯恩斯区域)相交,财政政策仍然十分有效。都不存在挤  出效应。

扩展资料:
政策分类:
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的。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
在经济萧条时,个人和企业利润降低,符合纳税条件的个人和企业数量减少,因而税基相对缩小,使用的累进税率将对下降,税收自动减少。因税收的减少幅度大于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的下降幅度,税收便会产生一种推力。
防止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过度下降,从而起到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是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如果经济出现衰退,符合领取失业救济和各种福利标准的人数增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6.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是什么意思呢?

1、LM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收入增长,挤出效应小。
2、IS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收入增长,挤出效应大。
3、垂直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曲线(lm的凯恩斯区域)相交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4、倾斜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曲线(lm的凯恩斯区域)相交,财政政策仍然十分有效。都不存在挤  出效应。

扩展资料:
政策分类:
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的。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
在经济萧条时,个人和企业利润降低,符合纳税条件的个人和企业数量减少,因而税基相对缩小,使用的累进税率将对下降,税收自动减少。因税收的减少幅度大于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的下降幅度,税收便会产生一种推力。
防止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过度下降,从而起到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是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如果经济出现衰退,符合领取失业救济和各种福利标准的人数增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政策

7. 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具体一点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挤出效应图
[1] 一、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不变,政府出售债券相当于收回流通中的部分资金,则市场上资金减少,从而利率升高。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二、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   三、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引起挤出效应。   四、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即私人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报悲观态度,从而减少投资。   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怕表述不准确,给你百度了一下,如果要通俗点的解释再问我

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具体一点

8.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指什么?!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2007-02-01 20:43:24选出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帕金先生提出的挤进效应的概念为现代财政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根据帕金的阐述,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比如,政府对公共事业增加投资会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引起私人投资成本的下降,产生企业的外在经济效应,因此,有可能诱导私人投资的增加,进而导致产出增加;再如,政府用财政资金为居民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障,可以形成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打消谨慎消费的念头,从而引起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增加等一系列扩张性经济行为。

  相比之下,挤出效应则有着迥然不同的形成机理。如果说挤进效应是由于政府支出行为的正的外部性导致的,那么,挤出效应则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是通过利率变量来传导的。一般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对利率很敏感,因此,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导致私人部门的投资积极性降低,投资量会减少。在IS-LM模型中,表现为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向右移动,在LM曲线位置相对不变时,均衡点会向右上方移动,于是整个社会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提高了,根据投资函数的定义,私人投资就会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不是通过以利率为中介变量来实现的。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只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采用,这时,利率水平往往已经很低,私人投资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企业投资量的主要因素已经不仅仅是利率水平的高低,而更多的是来自总需求方面的因素,或者说,由于总需求不旺,形成企业部门的产品积压,进而产生私人部门的悲观性预期,此时,政府如若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增加总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两部分),虽然有可能伴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产生潜在挤出效应的可能,但是随着需求的增大,企业外部的隐成本下降了,外在经济会使企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利润空间,这样即使在利率提高或者说企业筹资成本提高时,企业也会增加自主性投资的,这是形成财政政策挤进效应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挤进效应的功能,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必须要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为企业的生存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无疑对财政支出的方向定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当财政政策在“瓶颈”产业上有所作为时,能够较好地发挥挤进效应的功能。比如在电力销售价格被限定时,电力供应可能会产生短缺,如果政府支出旨在改善电力能源的供给结构,那么,企业就有可能增加投资,否则,电力短缺将引起电价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也因此上升,投资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