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动力蓄电池如何回收?

2024-05-19 06:14

1. 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动力蓄电池如何回收?

截止到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三百多万之多,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电池在使用一定年限之后,也会面临着淘汰,对于迅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如何进行回收?

对于动力电池的回收,需要车企、电池厂商、回收企业、终端利用企业共同协作。根据《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的来看,对于动力电池的回收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其次可以通过车企来作为主导回收分解等方式进行,提炼相关的金属元素在进行制造,动力电池蕴涵着大量贵重金属资源,回收利用动力蓄电池中的镍、钴及稀有金属,能有效降低动力电池的环保污染风险,随着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需求也持续增加,而拆解回收的稀有金属能够缓解稀有贵重金属不足等情况出现。

目前,锂电池组的首次使用寿命约为10年,或者说25万公里左右的使用寿命,而电池达到这样的使用以后,还有剩余的残值能量所存在的,对于这样的东西来看,可以通过回收把电池进行二次的利用,目前这些梯次利用电池绝大部分用在小功率路灯系统上,实际功率不超过12W,电池货源主要来自两轮低速电动车、电动工具和笔记本电脑。

当电池无法进行梯次利用时,则需要进行回收拆解,做资源化处理。目前新能源市场的火爆程度来看,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也将成为新的风口。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动力蓄电池如何回收?

2.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难,回收产业在哪里

电池回收技术,从方式上,一般有干法、湿法和生物法三种。从步骤上说,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前处理。包括电池失活(放电)处理、外壳的剥离、简单破碎以及筛分处理;

第二步,电极材料与集流体的分离,通常采用有机溶剂浸泡或者酸碱浸泡处理;

第三步,有价金属分离回收与利用,分离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以及电化学法等。

如何建立政策,保证电池回收产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明确规定电池回收过程中的经济缺口谁来填补(如果有的话),动力电池的回收比例谁来监管,动力电池回收渠道如何建立,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一句“谁生产谁负责”已经喊了多年,没有法规和机制做保证的时候,这句话也就仅仅是一句口号。

3. 动力电池回收是媲美储能的新蓝海吗?

7月22日,动力锂电池回收定义走高。迪生力拉涨连板,超越科技、天奇股份、格林美、楚江新材等陆续拉涨。

信息表面,赣锋锂业老总曾毓群表明,目前已发现的锂资源储藏量能够生产制造160TWh的锂离子电池,伴随着锂资源再次发现后会更多。曾毓群随后补充道,“充电电池有别于原油,原油用了后就没有了,充电电池里边绝大多数原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以他们的邦普为例子,对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9.3%,锂的回收使用率也达到了90%之上”。
而雅化集团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有关人士表示,在锂离子电池中锂回收科学上能够,在商业应用上还达不到规模性回收再利用。针对曾毓群锂的回收率达到了90%之上的说法,以上人士称,“试验室应当可以做到,可是商业服务上我个人还没见过”。据该人士透露,如今公司有参加中下游(锂回收)的投资和试着。
动力锂电池回收各种大佬早已布局了多年,现阶段领域商业运营模式是不是明确表示?锂矿企业是不是从此会受到一定“威协”?本文将剖析以上问题。

由于新能源车生产量和销量的持续增长,驱动力电池装机量稳步增长,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取代,预计未来两年动力锂电池和动力电池的损毁总数可能持续增长。除此之外,废电池环境风险与政策红利期的双重推动,动力电池行业有望迎来大规模产能释放,累加退伍动力锂电池网络资源特性,预估愈来愈多企业将进入跑道,政策落地将会推动领域规范性快速发展。广发证券预估中国动力锂电池回收销售市场2027年将超出1500亿人民币。
废电池最先开展预备处理,包含电池的归类、充放电、拆卸、破碎等前处理,后面解决包含冰法、湿式、立即再造三种加工工艺,现阶段运用更为广泛的是湿式。如镍、钴、锰、锂等金属,能够加工成金属盐,如硫酸镍、钴锰、碳酸锂。回收金属种类越大,回收率越大,工艺成本越小,表明电池的总体回收水平越高。

依据充电电池回收方式不一样,能够分为三种商业运营模式:动力电池企业、行业联盟、第三方回收公司。动力电池企业大多采用充电电池回收方式,充分利用的渠道优势,延伸产业链,发展充电电池回收业务流程;全车公司大多采用行业联盟回收方式,整合行业资源,一同扩展回收方式;第三方回收公司欠缺渠道优势,必须建立自己的回收互联网,充分运用回收网络的优势。

动力电池回收是媲美储能的新蓝海吗?

4. 新能源车成为主流的同时,别忘记动力电池的回收

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宝妈的电动车使用笔记,她表示每天走同样的路程,一个月下来家里燃油车的加油费用需要1200元,而使用纯电动汽车后,充电的费用总共才将近500元。哪怕是算上车位租赁费用,总花费也没到燃油车的水平。

是的,这就是纯电动汽车在使用上的优势。撇开充电便利程度、续航焦虑等细节,光看成本的部分,纯电动汽车天然的优势就是成本低廉。因此,我们可以在乘联会发布的数据获知,11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达到13.6万台,环比增长10.4%,同比增长55.9%,其中纯电动车销量增长65.0%。由此可见,纯电动车的受欢迎程度似乎超过了消费者的预期。可是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上升,动力电池的阶梯式处理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部分。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是使用最广泛的两大类型。以目前的行业共识以及技术水平来看,用在新能源车上的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动力电池将不再适用于电动汽车,时间方面约为5到8年。
简单的拆解处理,虽然处理效率很高,但容易出现重金属、有毒气体等超标的现象。国外电动车市场,对于老旧电池的处理方法还有就是梯次利用。顾名思义,梯次利用指把大功率使用过的电池,经过处理和检验后供小功率使用。简单来说就是将从电动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重新检测配对,再重新打包成组用于较低标准的储能领域,如不间断电源、新能源储能系统、两轮电动车、移动电源、及通信基站备份电源等用途。

对于老旧报废的燃油车,处理方式是由专门的报废公司进行回收处理,毕竟燃油车的三大件基本与车辆的寿命相当,本可以压缩成废金属品进行处理,鉴于防止被二次流入市场销售,才需要进行单独处理。而新能源汽车,其三电系统衰减的程度并不一致,往往是动力电池衰减最快,因此会出现车身未老电池先老的状况。

对于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其中的处理方法,就是将废旧电池运回处理厂之后,将废旧电池里价值较高的镍、钴等稀有元素回收利用起来。减少其它重金属和有机物、电解质及其转化物产生的有毒气体。
日本企业也看中了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的规模,其二手电池的替换量同样不容小觑。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与造车新势力拜腾进行了资本合作,在业务层面在出行服务、能源解决方案、拜腾海外生产和销售上达成了战略合作。

除了进行贵金属的处理和回收外,同时还要减少因为电池需求量增加而过分开采贵金属、破坏环境。并且将动力电池进行梯次使用,比如在集装箱内填入回收而来的车载电池,让其形成一个新的电池组,这些集装箱可惠及一百个家庭一天的日常用电量。

我国对于电池回收,也有相关的政策支持,但进入回收领域的企业并不多。利润少是回收行业发展偏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边是满足回收技术的门槛而投入的资金成本,另一边是车主们对于处理旧电池能获得补贴的心理。两者衍生出了该部分成应该本由谁承担。

在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中,仅有5家企业入围。未来,动力电池行业或许也会如新势力造车般被“资质”问题所困扰,试图入局者必须首先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与新能源车发展相比,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慢了一步。市场参与者数量少和生态尚未完善时便引导从业者进驻,显然缺乏了对企业吸引力的考量,以及补贴使用者在更换电池时候的金钱成本。毕竟替换出来的电池只是不适合纯电动汽车使用,而非毫无价值的废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 新能源车产业链高位震荡多日,动力电池回收能成为新的炒作方向吗?

新能源车产业链高位震荡多日,动力电池回收是能成为新的炒作方向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表示,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回收体系,加快制定回收管理办法,加快培育一批梯级利用和回收相关企业。今年以来,工信部多次提到将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和退役电池数量的增加,正规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可以享受到合理的利润,行业格局自然会更加清晰。大盘指数的反弹在预期之内,但问题是反弹力度无边,缺乏攻击性。不要把这次反弹看得太重。个股无论涨多跌少,主基调都是超跌后的反弹修复,而不是新的市场周期的来临。

热点混乱,盘面依然缺乏领涨主线,而是呈现快速轮动态势。一般来说,反弹的力度不大。这个阶段是快进快出,但谈不上格局和板块的持续性。废旧锂电池的回收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加快了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布局,基本形成了锂电池材料、动力电池、第三方机构三足鼎立的雏形。从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动力电池回收延伸了产业布局,提升了关联企业的竞争实力,有效保障了原料供应,逐步构建了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从动力电池体系来看,通过自建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安排报废动力电池的梯级利用和锂电池原料的回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上游材料涨价和下游车企降价的压力。从锂电池材料体系来看,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拓展原材料供应渠道,保障原材料供应,还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品盈利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造材料体系闭环。以上就是对新能源车产业链高位震荡多日,动力电池回收能成为新的炒作方向吗这个问题的解答。

新能源车产业链高位震荡多日,动力电池回收能成为新的炒作方向吗?

6. 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国内首家动力电池回收平台正式上线

据悉,国内首家动力电池回收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是中国五矿集团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仅仅上线半个月的时间,就有37家企业进行了平台注册,交易的动力电池总量约达100吨。

目前,由于电动车的电池组折旧率十分高,在二手车市场上很难可以看见纯电动汽车,买家对于二手车电池的续航能力存在质疑,由于卖价很低,电动车车主也不愿意出售爱车。该平台可以有效地缓解此类问题,使得二手电动车可以更好的在市场进行流通。

近年,随着各国各政府对于汽车排放标准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而现今有许多的动力电池面临着更换的问题,所以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可以大幅提高二手电动车的保值率,更好的发展新能源汽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 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面临‘退役’:回收利用不简单

来源:光明日报
  
 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双驱动,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首批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已处于老龄,一轮动力电池“退役潮”即将到来。
  
 按照一般整车厂电池8年衰减20%的质保能力,我国从2017年开始迎来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退役数量的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退役电池将达到93亿瓦时,每年退役电池数量增长将超过100万量级。由此将带来巨大的梯次利用潜在市场价值。若退役电池按照先梯次后再生的方式进行回收利用,据测算,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合计将达379亿元。
  
 众所周知,电池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处理不当将产生环境危害。当废旧动力电池庞大的潜在市场规模,遇到尚需完善的回收利用市场体系,会发生什么?又有哪些“堵点”亟待打通?
  
 1、一只“退役”动力电池的价值和风险
  
 按照新能源 汽车 国家标准,动力电池常常剩余80%余能即可“退役”。这使得动力电池从车辆“退役”后,仍然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这既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也意味着一定的环保风险。
  
 “一般来讲,动力电池5 8年使用寿命结束后,我们鼓励‘退役’电池的梯次使用。电池虽然续航里程减少,满足不了车用,但可以被回收用在其他储能需求方面,仍然可以继续‘服役’一段时间,后续还可以选择电池的再生利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贾晶春介绍。
    
 仍然具有长达数年的使用价值,使得“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回收”成为“退役”动力电池的首选回收利用方案。梯次利用是指让“退役”的动力电池应用于其他领域。再生利用则是对“退役”电池进行拆解、破碎、筛选,利用浸出湿法冶金或火法冶金等工艺,提取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元素,并用于二次电池生产。
    
 然而,贾晶春同时指出,锂电池组装含有锂等重金属,部分电池使用有机电解质、有机隔膜,不同于传统铅酸电池的简单回收利用方式,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回收利用工艺相对复杂,一旦操作不当,这些重金属和有机电解质等将给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电池被拆解后,我们一般采用湿法冶金或火法冶金的方法回收利用其中的锂、镍、钴等金属元素。不当拆解会导致安全、环境与资源等多方面问题。从安全层面看,存在触电、短路燃爆和氢氟酸腐蚀等隐患。从环境层面看,存在钴、镍等重金属污染、氟污染和电池隔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从资源层面看,存在锂、镍、钴等高价资源的浪费。”刘万民说。
  
 2、电池回收利用企业面临三大挑战
  
 尽管回收利用潜力巨大,但目前,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中尚无领军型企业,甚至产生了一些乱象。此前有媒体报道,不少主机厂家已经建立了电池回收业务。但部分动力电池没有流入正规渠道,反而是被无资质、高污染的小厂高价收购、不当处理,造成了环境二次污染的隐患。为何会如此?
  
 “第一,目前,新能源 汽车 用户对动力电池回收意识还不够强;第二,一些小作坊的回收价格远远高于正规回收企业的价格;第三,回收电池的企业资质要求较高,导致正规回收企业数量有限;第四,再利用技术不成熟,回用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刘万民分析。
  
 其中,梯次利用和回收的难度最大。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 汽车 发展最好的国家,但是动力电池仍是一门新技术。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尚面临三大挑战:电池拆解不便、电池 健康 度残值未知、经济效益较低。
  
 “退役”电池复杂性高,不同的动力电池内外部结构设计、模组连接方式和工艺技术各不相同,仅外形就有方形、圆柱形、软包等多种形状。这直接导致了后期的拆解工作无法规模化作业,增加了拆解难度与人力成本。如果操作不当,更可能会发生短路引起火灾或爆炸、漏液污染周边环境、威胁从业人员 健康 等各种安全问题,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目前,部分“退役”的动力电池使用情况并无数据记录,仅有出厂时的原始数据,使用过程以及当前状态未知。在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利用之前,必须对每个模组进行测试,此举大幅提高了企业成本。同时,基于有限的数据,对剩余寿命的预测也不够准确,这无疑又会增加梯次利用产品的品质风险。
    
 3、动力电池“身份证”维护追溯尚未畅通
  
 事实上,早在2016年,我国已发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要求建立电动 汽车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方案指出,电动 汽车 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负责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利用售后服务网络回收废旧电池,统计并发布回收信息,确保废旧电池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实行产品编码,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
  
 2018年7月31日,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国家溯源管理平台”)启动应用,该平台由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构建,其主要功能是将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并实施监测,从而实现动力电池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
  
 目前,国家溯源平台共收录包括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在内的560余万辆车辆信息数据,配套各类电池总量超过890万包,电池超过280亿瓦时。涉及新能源 汽车 生产企业290余家,电池企业180余家。
  
 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的建立,意味着每辆车的电池都有它自己的“身份证”。但为何还会发生电池流入小作坊的情况?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虽然建立了溯源管理系统,但由于缺乏强制性政策,企业在上报数据时存在信息严重滞后、不完整和追溯困难等问题。同时,目前的政策法规对车主如何处理电池并没有约束力,这也给予了小作坊收购动力电池的可乘之机。
  
 “2015年,我国的技术政策已经明确提出,将建立动力电池编码制度。2018年版的《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需建立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系统、编码技术标准及相关信息共享机制。但现实中,涉及的企业种类与数量众多,比如电池生产企业、电池维修更换机构、电池租赁企业、梯级利用企业等,电池使用周期长达数年,编码维护存在困难。”刘万民说。
  
 贾晶春则表示:“专业电池回收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如何进行回收,需要各方面协调,特别是 汽车 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以及相关延伸产业的相互配合。一旦全周期中一个环节不通,必然会引起回收利用出现滞后与其他衍生的问题。”
  
 4、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体系仍需完善
  
 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发布5项车用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基本形成了标准体系框架。此外,动力电池的回收监管政策、梯次行业相关标准、行业监管体系也在完善之中。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出台的标准大多为推荐性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约束力不足、缺乏上位法等问题。
  
 “目前新能源车主对于‘退役’电池如何处置,其实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模糊的,有部分车企推出了电池更换,例如满里程或者‘服役’时间,进行电池更换回收。但是,新能源车大面积电池年限目前还没有到来。”贾晶春说,他指出,随着时间推移,新能源车主会逐渐对如何正确处理动力电池更有经验。“目前我们应建立相应监督与立法,保证使用完毕的电池能够回到生产厂家或者回收企业。同时,电池生产与使用的监督都要形成,出厂后溯源、使用跟踪和使用完毕电池去向,都需要一整套的监督机制。”
  
 有不少业内专家指出,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除了加强生产者延伸制度的落实外,未来仍有三方面工作需要继续完善:一要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二要制定政策,补贴或者奖励积极参与电池回收利用的企业,同时打击不合规的回收;三是加快企业的智能化设备改造,提高电池回收利用效率,通过规模效益降低回收成本,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有效保障,由此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高、利润低的行业难题,引导电池回收利用进一步规范。
  
 有多少电池上线就有多少电池要“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为未来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健康 规范发展至关重要。
    
 该平台将聚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电池溯源监测管理平台及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等方面的资源,致力于把电池利用率最大化,将基于区块链技术,为新能源 汽车 企业提供大数据动力电池性能评估、线下实验室检测和动力电池线上交易等多项服务,也将有望助力破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存在的回收难、销售渠道受限、缺乏快速性能检测技术等行业难题。

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面临‘退役’:回收利用不简单

8. 「产业报告」动力电池回收:站在千亿市场爆发的前夕-

  报告摘要 
      新能源 汽车 产销持续高增,电池回收景气凸显。 
      在资源回收效益和政策推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将创造较大空间。 
      回收行业工艺成熟,三大回收工艺各具优势。 
      动力电池回收尚处 探索 初期,未来行业联盟或为主流商业模式。 
    报告正文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