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生平事迹

2024-05-19 21:02

1. 孙中山生平事迹

1、童年时期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孙中山出生。他成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5年(光绪元年),孙中山得以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当时,村中有个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时常向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对此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2、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3、名字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
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扩展资料:

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孙中山酷爱读书,一生的不释卷。他曾经说:“除了革命以外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有一次,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上海福州路的旧书店花选购了一大堆书,因为书太重了搬不动,想雇了一辆马车,但是他想买的书太多,口袋里的钱买书都没够,一分都没剩,最后只好向随从马湘借了四角钱付了车费。
孙中山一生漂泊,但一有闲暇就抓紧读书,1897年在流亡日本时把日本友人家中所有藏书都读了一遍。他还提倡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
有一次,黄季陆得到两本刚刚出版的《战后欧洲新宪法》和《近代政治问题》,他大体读了一遍,觉得非常愉快,因为他认为他是最早读到的新书,别人都没这么容易得到,非常自豪。见到孙中山之后,孙中山问他“你刚从国外回来,最近外国有什么新书出版?”
黄季陆立刻说他读了这两本新书,而且很得意的把两书的内容陈说并大加评论了一翻,说了半个多钟头,孙中山一声不响,一点也不加阻挠,直到他说完,孙中山从旁边的一个书橱取出一本红封面的书,带着微笑问他“是这本吗?”黄季陆翻看中发现孙中山用红蓝铅笔画了许多横线,还有的打了问号,说明孙中山已经非常认真的读过。
黄季陆非常惭愧,自觉实在自以为是,班门弄斧。孙中山很慈祥的微笑说:“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这样才能渊博,才能吸收新知。阅读专著也很要紧,这样学问才有系统。你现在已经在做事了,做事时更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不然追不上时代,就会变做一个落伍者。你还年轻,好好用功。”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中山也没有忘记读书。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事,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奉命到北京车站迎接和保护孙中山。鹿钟麟走进车厢后大吃一惊,他看到孙中山不是坐着而是正躺在卧铺上。他的健康状况很不好,但是枕边放着书,手里还正在拿着书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生平事迹

2. 孙中山的主要事迹

一、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1904年(光绪三十年)11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建立新制度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纲领。兴中会成立后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以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
二、创立同盟会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三、提出三民主义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

四、成立中华民国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五、病逝留遗嘱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3. 孙中山先生的历史事迹?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
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尤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广州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边加上水字旁,成为“汶”,以示贬损。虽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这一期间的社会活动,对他后来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扩展资料:
孙中山故事:名字
孙中山一生用过上百个名号和化名,据说孙中山出生的时候,母亲梦见村庙的神像北帝来报梦,所以孙中山生下的第一个乳名叫“帝象”。九岁,孙中山进村塾读书,先生给他起名“孙文”,这个名字通常是孙中山在正式场合及公文、函电、题词中使用的。
而我们也常听到的”孙逸仙“其实的”孙日新“的粤语谐音,是他自己根据“四书”的《大学》中”苟是新、日日新、又是新”而取的。还有“载之”、“德明”,还有很多化名。
而“孙中山”这个名字其实在他自己的一生中是没有用过的,他用过“中山樵”这个日本名字,却从来没有用过孙中山。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1897年,孙中山到日本,日本青年宫崎滔天、平山周十分欣赏仰慕他,他们决心帮助他。为了安全,让孙先生改住他们安排的旅馆。
他们一路经过中山侯爵府邸,来到了名为“对鹤馆”的旅舍。住宿要填写登记表,填到姓名栏时,平山周认为他正在流亡之中,不能公开使用真姓实名,想起刚才路过的中山侯爵府邸。“中山”是日本人最常见的姓,便借来一用。于是,平山周就写下了“中山”二字。
有了姓,可没有名,孙先生接过笔,在登记表上的“中山”后面,写下了一个“樵”字。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以“樵”为名。孙中山说:“现在中国到处是榛莽荆棘,我就是披荆斩棘的开山樵夫啊!”就这样,孙文先生在日本就以“中山樵”这个日本姓名进行革命活动。
而国内盛行孙中山这个名字的,则与章士钊有关1903 年他在翻译日人宫崎寅写的一本介绍孙中山革命事迹的《三十三年之梦》一书时,误将书中孙逸仙与中山樵两个名字连缀在一起,译为“孙中山”,从此在国内传开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的历史事迹?

4. 孙中山主要事迹

1、镇南关亲手炮击清军
1906年,孙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内金碧台街六十一号设立秘密机关,策划了几次武装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之役,便是其中孙中山亲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的一次。
1907年,孙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镇南关一带情况的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李裕卿(镇南关附近之凭祥地方土司)为副,何五为支队长,招募勇悍善战的广西游勇为先锋队,计划袭取镇南关为根据地。
1907年12月2日,黄明堂率领广西游勇八十余人,循山背间道向镇南关猛烈袭击,夺取了镇南、镇中、镇北三座炮台,夺获大小炮十四门,步枪四百多支。
孙中山随即于同月4日率黄兴、胡汉民等亲临前线,慰劳战士,鼓舞士气,并与黄兴、黄明堂等坐镇镇北炮台,调度指挥,命令李裕卿守镇中炮台,何五守镇南炮台。
翌日,清政府严令清军陆荣廷部四千余人倾巢出动,要夺回三座炮台。孙中山率革命军固守炮台,并亲自发炮轰击清军,第一炮即命中六十余人,清军阵脚大乱。孙中山先生在战斗中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今日始得亲自发炮轰击清军。”
据守镇南关三座炮台的革命军,在孙中山先生亲临前线的鼓舞下,锐气倍增,以寡敌众,屡挫清军。清政府虽先后调派清军丁槐、龙济光等部增援,伤亡数百人,仍然不能越雷池半步。革命军坚守阵地,与清军血战七昼夜,直至弹药告罄,粮食不继,始忍痛撤退。
2、推翻帝制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3、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险。
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4、创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等任庶务。
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会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中国同盟会宣言》、《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由黄兴等起草的会章。会章共30条,以后经过修改、成为24条。当天,还选举了总部的主要干部。
孙中山被一致推选为中国同盟会总理。黄兴被推为负责执行部的庶务。中国同盟会的本部设在日本东京。

5、中山先生和中山装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
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
这样一来,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
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随身必需品的携带也很适用。

5. 孙中山的重要事迹

1895-1911十几次武装起义
其中1905建立同盟会
1912成立中华民国
然后是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924改组guomin党,创立黄埔军校

ps:《建国方略》1917 1919年间写的
《三民主义》是1924年左右一系列讲稿的汇编

孙中山的重要事迹

6. 孙中山先生的事迹

1、创建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
中国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8月在东京创立的青山军事学校。
1900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发动了庚子惠州起义后,革命风潮逐渐弥漫全国。当时,自费赴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学生,有不少希望能够进入日本的陆军学校研习军旅。
由于清政府规定,凡投考外国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督抚保送;一切非公费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军事学校,并由清政府驻日本公使蔡钧照会日本政府协助执行,因而一般人无法入日本的军事学校。
时孙中山先生正在日本东京,感到革命需要军事人材,便请日本陆军少佐日野熊藏帮助,在东京附近的青山设立革命军事学校,以训练有志献身革命军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学生,并聘请日本陆军上尉小室健次郎为助教。

2、镇南关亲手炮击清军
1906年,孙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内金碧台街六十一号设立秘密机关,策划了几次武装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之役,便是其中孙中山亲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的一次。
1907年,孙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镇南关一带情况的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李裕卿(镇南关附近之凭祥地方土司)为副,何五为支队长,招募勇悍善战的广西游勇为先锋队,计划袭取镇南关为根据地。
1907年12月2日,黄明堂率领广西游勇八十余人,循山背间道向镇南关猛烈袭击,夺取了镇南、镇中、镇北三座炮台,夺获大小炮十四门,步枪四百多支。
孙中山随即于同月4日率黄兴、胡汉民等亲临前线,慰劳战士,鼓舞士气,并与黄兴、黄明堂等坐镇镇北炮台,调度指挥,命令李裕卿守镇中炮台,何五守镇南炮台。

3、孙中山先生爱儿童
孙中山先生平日为人题赠墨宝,喜欢写“博爱”二字。孙中山先生对“爱”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古人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也就是爱人民的意思。而爱儿童则是孙中山先生“博爱”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山先生爱儿童,一方面固然出于他“民胞物与”的高尚德性,而更重要的是本于他为解除人民被恶劣政治压迫的崇高理想。
据康德黎的儿子堪勒斯康德黎的回忆,孙中山先生因奔走革命,流亡英国,居住在他家的时候,常常慈祥地爱抚着他的头发,有时还亲切地和他谈话,即使在和别人谈论问题或沉思苦索救国救民道理的时候也是这样。
4、孙中山先生勖勉报界人员的题字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山先生因形势所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革命尚未成功,仍以国民一分子身份,周游各省,广事宣传,以期唤起群众,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唤起群众上,孙中山对报界人士特别寄予深切的期望。1912年5月初,孙中山自福州抵达广州。广州、香港等地报界人士于5月4日联合假座东园开会欢迎,孙中山在欢迎会上致辞勖勉报界人士,恳切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认定宗旨,造成一健全之舆论。”
时革命党人冯自由等在香港创办《大光报》,以广东全省及国内外各大城市为行销对象,孙中山特给它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勉励它为民主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而大造革命舆论,务求“与国同春”,也就是要与民主共和国共存共荣。

5、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的革命哲学思想
孙中山先生从1887年开始在香港西医书院攻读医学,至1892年以各科考试均满一百分的成绩名列第一名毕业,获医科硕士学位。其毕业证书由教务长康德黎亲笔注明各科满分字样,并由校长及教员十三人,试官八人及牧师、书记署名,由香港总督罗便臣于1892年7月23日亲自发给。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即于澳门、广州等地悬壶济世,成绩斐然,人咸誉为国手。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五年,奠定了他坚实的医学专门知识的基础,同样奠定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分析研究的还不多。

7. 孙中山事迹

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孙中山事迹

8. 孙中山的事迹 最好简单点儿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於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於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